將軍澳醫院促進術後康復綜合方案及病人用血管理團隊, 將軍澳醫院

將軍澳醫院促進術後康復綜合方案及病人用血管理團隊
將軍澳醫院

 

操Fit病人迎手術  術後康復更理想

物理治療師為病人度身訂造術前運動,包括利用啞鈴鍛練肌力,以及利用跑步機進行帶氧運動。

病人做手術也要贏在起跑線!集結跨專科醫療人員的「將軍澳醫院促進術後康復綜合方案及病人用血管理團隊」,革新病人手術前後的治療、護理、復健及跟進流程,2015年11起引入「促進術後康復綜合方案」(新方案),助病人善用輪候手術的「空窗期」提升體格,以最佳狀態接受手術,配合術後跨專科團隊的跟進和護理,加速病人復康,減少出現併發症和對輸血的需求。

物理治療師為病人度身訂造術前運動,包括利用啞鈴鍛練肌力,以及利用跑步機進行帶氧運動。 

大腸癌是香港頭號癌症殺手,團隊最先在大腸癌手術小試牛刀,引入新方案。大腸癌病人一般需輪候50天才接受手術,團隊善用這段時間提早介入,提供一站式門診服務。病人會在同一天會見外科醫生、麻醉科醫生、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等,全面評估身體狀況。術前準備以復健為主,包括處方營養飲料或食品,處理營養不良和貧血等問題。高級物理治療師馮艷君指出,物理治療師會為病人評估心肺及體能,根據其風險度身訂造術前訓練,全面提升體能,包括步行、踏板等帶氧運動;利用啞鈴、橡筋帶鍛練肌力。

利用呼吸訓練器進行肺部擴張運動,可減低術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隊長之一的外科部門主管袁家兒醫生表示,跨專業團隊會在用膳時間,與病人進行多方會診,全面檢視病人狀況,從中發掘微細事項及最新醫療技術發展。新方案減少病人因身體狀況不佳而取消手術的情況。再者,由於麻醉及手術技巧進步,病人術前無需插胃喉和洗腸等,減少身體及心理負擔,有助他們應付微創手術。資深護師黎博霖補充,不少病人難以相信術後翌日可離床走動,或即晚可試喝水或奶。

病人術後可盡早離床運動,並在物理治療師監督下評估及訓練心肺功能。

團隊最難忘一名患遺傳病而需依靠呼吸機度日的60歲病人,確診患大腸癌,屬高風險的手術。團隊接收個案後開會商討治療方案,決定先「操fit病人」,再考慮手術的可行性。手術前五星期,物理治療師開始術前復健以提升病人的體能。為免全身麻醉破壞病人肺部功能,團隊顛覆傳統採用局部麻醉,並在麻醉科醫生監察下進行開刀手術。手術最終成功。術後第二天,病人能夠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離床運動及呼吸訓練,第14天便可出院。

另一隊長、副醫院行政總裁、麻醉科及手術室部門主管鄭鴻佳醫生稱,計劃有別於傳統治療、跟進及護理病人的文化及思維,新方案已拓展至全膝關節置換、婦科手術(如子宮切除)及病人用血管理,亦陸續有其他公立醫院「取經」。他說:「成功背後,除了有賴醫療團隊信念一致,病人的信任亦是關鍵。我們幾年前開始『創業』,現在需要努力『守業』!」

 

 

電郵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