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開闢醫療新領域

虛擬實境開闢醫療新領域

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主管吳倩華博士(左)與高級職業治療師陳家樑均認為,虛擬實境技術方便醫療人員歸納及分析病人數據,長遠有助疾病研究。

虛擬實境技術早已不只局限於遊戲和娛樂,應用於醫療領域仍有不少空間。醫院管理局轄下多間醫院,在病人復康治療、專業培訓等範疇均應用虛擬實境,打破了環境、時間、資源運用及安全等限制,提高治療及訓練成效。

現時公立醫院大多在復康治療層面應用虛擬實境技術,包括職業治療、臨床心理治療、腦退化症治療、疼痛與壓力管理治療等;其次則用於醫護培訓。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主管吳倩華博士,可算是將虛擬實境技術引進公營醫療服務的先軀,自2005年起應用虛擬實境技術於職業治療,涵蓋櫃員機、乘地鐵、過馬路、乘扶手電梯等訓練場景。


虛擬實境開闢醫療新領域

她稱,虛擬實境技術分為沉浸式和非沉浸式。在復康治療的層面,由於治療與身體活動機能有關,故大多採用非沉浸式虛擬實境,因為治療著重訓練內容的真實性,如扶手電梯的尺寸和速度及交通燈號時間,均需與真實的相若。這亦可確保參加者的安全,治療師亦可直接參與訓練,「病人可在較大的空間及安全環境中進行功能訓練,專注學習正確的步驟和工具操作,而醫護及病人亦可觀察和評估表現。」

如果訓練著重參與者的實境感受,又可靜態地進行訓練,則會採用沉浸式技術,「病人可切身感受場景,再作出情緒及認知反應,但用家或會因視覺特效而感到暈眩。」

現時有海外醫療機構已將虛擬實境技術用於診斷疾病。復康中心高級職業治療師陳家樑稱,有希臘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虛擬超市的認知訓練遊戲,利用大數據分析幫助醫護人員洞悉早期認知障疑患者。另有復康訓練科技人員結合虛擬實境與人工智能技術,協助肢體癱瘓病人重獲肌肉控制能力。例如當手部癱瘓病人戴上虛擬實境顯示器時,訓練系統會下指令叫病人張開手掌。當系統偵測到病人發出「張開手掌」的腦電波,便會顯示病人打開手的虛擬影像並刺激手部張開。這種回饋讓病人瞬間以為是真實情境,強化了他「自己能張開手」的真實感覺。初部結果顯示,病人長期訓練後可重獲手部自我控制能力。


虛擬實境分兩種

沉浸式

需配有頭盔顯示器、追蹤器或資料手套、感官輸出裝置等設備,用家可有360度全景視覺、完全融入設定場景的感覺。

非沉浸式

通過顯示屏營造一個窗口式的虛擬環境。用家直接用肉眼觀看影像,並做出身體動作與影像互動。

 

 

 

 

電郵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