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守護者 - 威爾斯親王醫院

中風守護者
威爾斯親王醫院

 

抗中風創先河  初心護航拓專業

世上每六秒便有一人中風,它是香港第四大殺手。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副教授梁慧康醫生與不同部門的醫護,包括急症室、神經科、內科、放射部和專職治療等,從軟硬件、流程和技術上,作出多項改變,提升治療中風病人的服務質素。


團隊開展24小時遠程中風溶栓治療服務,榮獲亞太區健康保健資訊和管理系統學會「數碼醫療 — 傑出資訊及傳訊技術」獎。

梁醫生強調,團隊多年來默默耕耘,屢創先河,提升服務質素,包括2007年成功進行全港首個急性中風導管手術,透過微創手術救活危殆病人。另於2012年與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攜手開創「24小時遠程中風溶栓治療服務」,在護士協助下,病人與腦科醫生進行遠程對話及診症,醫生可使用智能手機查閱病人的發病史和電腦斷層掃描片(CT片),讓病人可在沒有腦科醫生在場的情況,由專業受訓和擁有相關知識的護士進行溶栓治療。服務同時在2013年獲亞太區健康保健資訊和管理系統學會頒發「數碼醫療 — 傑出資訊及傳訊技術」獎。

團隊亦在運作上注入新意,理順流程,加快救人速度。團隊去年與沙田區的救護員試行「通『風』報訊計劃」。救護員收到中風或疑似個案時,第一時間致電給指定的威院同事。醫院同事立即準備各項工作,包括通知相關同事在急症室門口接收病人、細閱病人發病史、預留電腦斷層掃描放射室等,爭取黃金三小時拯救患者。同時,團隊為救護員提供訓練,加強他們對中風病徵的認識;亦與消防處官員到德國實地考察。計劃試行後,數據顯示個案由抵達醫院急症室至斷症只需8分鐘,比以前的40分鐘,大大改善;另外由到達急症室至用藥的時間,則由過往的60分鐘大幅縮短至16分鐘,成效顯著。

硬件設備很重要,軟件支援亦不容忽視,培訓醫護和教育公眾,均是成功的重要元素。團隊與護理深造學院2010年開始,為護士提供急性中風訓練。過去十年與廣東省的中風協會和護士訓練學院進行交流和培訓。另外,早於1995年開始,團隊製作小冊子並定期更新內容,又透過舉辦不同的講座和工作坊,介紹中風的臨床病徵和復康訓練,加深社會大眾對中風的認識。

資深護師劉敏珊稱,改變工作流程,加強護士的角色,對改善治療成效也很重要,「以前我們只處理病人後期的護理。現在我們可參與前期工作,甚至與醫生一起診症,令護理專業再行前一步。看見病人康復,我們的成功感也倍增。」

要取得各部門的認同,梁醫生坦言過程充滿挑戰,「我們用了不同實證去說服大家,關鍵是大家毋忘初心、用真心去幫助病人,自然便想多走幾步,把病人當是自己親人和朋友來醫治。」

 


 團隊醫生正進行急性中風導管手術。 教育公眾如何識別中風及簡介治療方法。
 團隊去年與沙田區的救護員試行「通『風』報訊計劃」,成效顯著。 十年前,團隊已與廣東省的中風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和交流,拓展專業。

 


中風守護者


 

 

電郵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