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化繁為簡  400萬套圖像瞬間安全送達

手術室數碼圖像計劃提升了處理、傳送、運用和儲存數碼圖像方面的軟硬件配套及技術,惠及放射部和前線醫生,且看不同崗位的同事,如何透過新技術改善工作流程,提升病人手術安全和工作效率。


第一站  放射部

厚片薄片  同時上載


放射科同事正在將相關數碼圖像上載至兩個不同要求的儲存庫,以供醫生查閱。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放射部顧問醫生邱麗珊表示,當病人完成X光、電腦掃描造影等放射檢查後,數碼圖像會自動上載至兩個儲存庫:一個是儲存普通掃描片(亦稱厚片)的儲存庫,而另一個是薄切片儲存庫。醫生可按所需的圖像精細程度,在該兩個儲存系統輸入病人身份證號碼,查閱影像。

她舉例稱,一般腦掃描的普通圖像約有30張,而薄切片則約有300張,後者可看到更多、更精密的影像。

她續說,從前的硬片年代全以人手處理為主,「每當專科醫生需要某一張底片時,我們需要請同事抽出相關底片、入袋,再找人親身送至醫生手上,相當耗時,人為失誤風險高。現時,全由電腦系統自動傳送,更安全和方便,同事不用擔心找錯底片、入錯袋、送錯病房!」

厚片VS薄切片

厚片VS薄切片

第二站  資訊科技及醫療信息部

後方支援  中央龐大儲存庫


新增的中央儲存庫統一儲存及管理影像,讓同事可跨院查閱病人掃描圖像。

資訊科技及醫療信息部臨床醫療部門系統組高級系統經理林景雲表示,現時全港公立醫院每年產生400萬套病人掃描圖像,平均每套圖像有逾700張薄切片圖像。

醫管局的數據中心增設中央儲存庫,一端連接所有公立醫院放射部的「圖像資料傳輸系統」,以便統一儲存及管理所有病人的數碼圖像。另一端則同時連接醫院醫生工作間的臨床圖像工作站,傳輸圖像。每當醫生查閱病人圖像,系統會記錄索取日期、時間及查閱圖像數目等,以保障病人私隱及供日後翻查。


第三站  手術室內外的圖像處理系統

術前預習  節省手術時間


伊利沙伯醫院外科部副顧問醫生陳廣迅。

伊利沙伯醫院外科部副顧問醫生陳廣迅主要負責血管瘤手術,如主動脈瘤微創支架手術,需要利用電腦掃描圖像做術前準備。

他舉例稱,以往沒有精細的薄切片圖像,只能大約預料放置C型臂X光機的位置,再於手術室內臨床調節至適合的角度;現時利用系統上的多維平面重構技術,便可預計最佳放置角度。更好的術前準備,不單令醫生充分了解病人患處的細節,更可節省一半手術時間至一小時。


醫生及其團隊在術前討論執行細節。

陳醫生續指出,以往有些邊緣個案基於考慮對病人風險、手術複雜程度等因素後,會被評估為不適合做微創支架手術。但現時醫生可掌握更多病人的資料,部分邊緣個案並能因此受惠。再者,這些薄切片圖像儲存期為一年,此措施方便了醫生在病人康復期間比較支架不同時期的狀況。

另外,醫生、護士及支援人員在手術過程暴露於X光的時間相對減少,這對保障職安健絕對有幫助。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