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總主任史秀英(左); 東華三院文獻修復主任黎鎮英(右)

紙劫重生  細味廣華百年歷史瑰寶

1911年成立的廣華醫院是九龍及新界區首間華人醫院,至今保留數以千計的百年醫療檔案,如醫院總冊、產房出生紀錄、死亡總冊、產婦入院總冊及手術室紀錄等,都是香港絕無僅有的歷史珍藏。廣華醫院去年把加入醫管局前的1,249本醫療檔案移交東華三院永久保存。早在2013年,東華三院聘請修復專家,並得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的協助,用四年時間修復由1917年至1945年的中式醫院總冊,重塑當年醫療發展的景象。而現時東華正修復早年的醫院出生紀錄。就讓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總主任史秀英和文獻修復主任黎鎮英,告訴你這些醫療檔案當中的有趣發現!


華人忌諱拒入院

20世紀初的華人普遍視醫院為不祥地,很多人病入膏肓才入院,因此不治人數眾多。以1917年為例,2,388名入院病人當中有697人死亡,死亡率近30%。在農曆新年期間入院的病人明顯減少,正月初一更是零入院,反映華人重視兆頭。此外,當年求診病人以男性居多,或與女性社會地位較低及醫院全是男醫師有關,因華人女性認為男女授受不親,故不願求醫就診。

 

西醫月薪較中醫高五倍

廣華醫院設中西醫服務,開院時駐有四名中醫師,翌年聘請了首位西醫李賢仕。早期華人對西醫缺乏信心,故多選擇中醫治療,當涉及外科及產科治療時,才選擇西醫。儘管中醫師較受歡迎,其月薪在1912年只有30至40元,與西醫師的200元月薪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若以1911年10月醫院訂購白米紀錄為例,當時每斤白米只需約七仙,200元足以購買逾2,800斤白米,約可供全院病人食用四個月。

 

病人住址尋香港舊街名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廣華醫院總冊可見病人主要來自九龍,包括旺角、油麻地、紅磡、竹園及艇戶。偶爾也有病人來自潔淨局(後稱市政局)、鄉下、由警局轉介過來,甚至無住所。

 

病人住址尋香港舊街名

 

西法接生帶動廣華醫院西醫發展

1915年廣華醫院增設西法接生服務,大受歡迎。在50、60年代的高峰時期,每張產科病床安排三至四名產婦共用。華人深信「多子多福」,甚至有產婦分娩16次。

醫院產房紀錄詳盡,包括產婦分娩時刻、胎數分娩狀況,例如胎盤前置、產前或產後抽筋、胎兒橫產、施鉗等資料。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