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  陪伴病人好安心

無憾的告別為人生畫上完美的句號。醫護團隊陪伴病人和家屬同行,為病人人生最後一程做好準備。

 

化療、紓緩  雙軌並行

姓名:思華(化名)(27歲)
病情:在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確診第四期癌症

治療經過: 腫瘤科主診醫生為思華同時安排化療及紓緩治療,控制不適症狀。可惜化療不果,醫生遂安排紓緩科護士加入診症,定期家訪跟進思華的病情及用藥情況,又教導家人如何照料思華,並介紹社區機構為思華按摩,減輕痛楚。後來,思華病情再度惡化,入住腫瘤科的紓緩病房,萌生死意。醫生和醫務社工經常探訪思華,得知她與家人素來甚少溝通,鼓勵她對家人表達愛和叮囑,而母親與妹妹亦向思華說出心中話,三人釋懷了。最後,思華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地離世,而醫務社工亦繼續為她的家人提供哀傷輔導。一天,思華母親致電醫生說女兒能安詳地離世,讓她十分放心,還稱由於提早介入紓緩治療,思華覆診時都感受到被接納、照顧和支援,無憾了。


 

跨科合作  守護母親意願

姓名:梁婆婆(化名)(80歲)
病況:患末期腎衰竭,在明愛醫院接受治療


紓緩治療團隊同時著重與病人家屬溝通。(資料圖片)

治療經過:梁婆婆因同時患有其他頑疾,權衡利害後,決定不做腹膜透析(洗肚)。她選擇了紓緩治療,並決定臨危時不接受維持生命的治療。與她相依為命的女兒當時也在場,並表示尊重其意願。在接受明愛醫院腎科及紓緩治療科團隊共同護理的兩年間,梁婆婆穩定地控制腎衰竭帶來的不適症狀。後來梁婆婆病情轉壞入住急症病房,並處於昏迷狀態,女兒遂提出恢復為母親洗肚。治療團隊約見女兒,讓她憶起梁婆婆兩年前決定不洗肚的原因,疏導了女兒的哀傷情緒,並教導她如何給予母親身心靈的照顧。最終,女兒安然地陪伴母親到最後。


 

醫院轉介  針對所需

姓名:阿文(化名)(40歲)
病況:患末期肺癌,由瑪麗醫院轉介至葛量洪醫院接受紓緩治療


散步能讓病人放鬆心情,穩定情緒。(資料圖片)

治療經過:阿文體內癌細胞擴散至盤骨,疼痛不堪,需長卧葛量洪醫院紓緩病房的病床。母親憂心兒子病況,卻沒覆診跟進自己的情緒病,令病情轉差,直言:「兒子若去世,自己亦無生存意義。」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立即跟進阿文母親的心理狀況,轉達兒子希望她身體健康、愛惜自己的心願。數星期後,阿文成功自行由床轉移至輪椅,獲院方批准暫時離院返家陪母親覆診。

可惜,後來阿文病況轉差,再次入住葛量洪醫院紓緩治療病房。為方便家住黃大仙的母親探病,在此特殊情況下,院方再將阿文轉送至香港佛教醫院,不久,阿文在家人陪伴下離世。


 

醫身又醫心  同步撐母女

姓名:張婆婆(化名)(93歲)
病況:居於安老院舍,患有晚期心臟衰竭


社區老人評估小組與紓緩治療團隊緊密合作,適時地支援病人及家屬。(資料圖片)

治療經過:居於安老院舍的張婆婆,2015年經社區老人評估小組評估後,獲安排接受晚期服務。有一日,當社區老人評估小組為張婆婆進行臨床治療時,發現小女兒(主要照顧者)情緒不穩。原來她除了照顧年紀老邁的母親外,還承受不少壓力,例如要隱瞞其姊患癌去世的消息,又與兄弟意見不合等,於是社區老人評估小組主動找紓緩治療團隊幫忙和合作,社區老人評估小組主要為張婆婆提供臨床診治和提前規劃將來的醫療護理;而紓緩治療團隊則負責小女兒的心靈治療,轉介她至醫務社工和臨床心理學家跟進。後來,張婆婆病情漸趨穩定,而二人也變得樂觀,可見跨團隊的合作成功給予整個家庭適切的身心支援。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