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治療艙

全港首間醫院提供高壓氧治療  33醫護人員海外受訓


(左起)東區醫院急症科副顧問醫生周卓威、部門主管梁啟城醫生及資深護師梁子筠,早前到海外取經,為9月開始的高壓氧治療全面作好準備。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東區醫院)是全港第一間提供高壓氧治療的醫院,將於今年9月底投入服務。首階段治療危重患者,11月開始覆蓋各類病人。東區醫院急症科部門主管梁啟城醫生稱,目前只有消防處在昂船洲提供高壓氧艙治療,地理位置較偏僻,增加運送病人途中的風險,若病人能在醫院裏接受治療,有利康復。

該院目前正組裝高壓氧艙和制定服務流程細節。由於本地醫護人員從未接受過以高壓氧艙作醫療用途的培訓,因此東區醫院2010年起派出七名急症科醫生和26名急症科護士到美國、澳洲和新加坡等地受訓,取得高壓氧治療資格。醫生的訓練主要是評估病人是否適合接受高壓氧治療、跟進和評估病人治療前後的情況等;護士則著重艙內護理病人、維持艙內環境安全、應對緊急狀況和病人教育等。


同事到不同國家上課和實習,學習最新高壓氧治療技術。

梁啟城醫生表示:「每個國家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如美國較著重治療安全管理,澳洲則擅於與病人溝通,關顧病人心靈需要。我們還參與了很多研討會,獲取最新資訊和了解國際治療標準和中心運作模式等。例如我早前赴美參加會議,得知連開三節治療一氧化碳中毒,效果比傳統做法連續三天每天一節治療更顯著,但需留意人手安排。」

急症科副顧問醫生周卓威表示:「我們會定期舉行演習,模擬處理各類型事故,如有病人在艙內暈倒和儀器失靈等情景,亦會與消防處聯合演習,確保安全。」急症科資深護師梁子筠補充:「因為艙內有高濃度氧氣,手提電話、打火機、化妝品等易燃物品,均不能帶進艙,否則會引致火災和爆炸。病人和醫護人員亦要穿純棉衣服,防止產生靜電。

 

高壓氧艙可治13種病症


主艙

高壓氧艙現時可治療13種病症,包括急性病如一氧化碳中毒和減壓症,以及慢性病如糖尿病和放射性治療後發創傷。不過,若這些病人患有氣胸、正服用某類型化療藥物,以及體內有空心裝置如義眼等,都不適合進艙接受治療。一般而言,慢性病人需接受20至30節治療,每節兩至三小時;急性病人則需數次治療。高壓氧艙投入服務初期,每日提供一節治療,之後因應實際需求和人手而調節。


進入艙

治療期間,會有一名醫生或護士在艙內治理病人,艙外需有一至兩名醫生和護士統籌,以及一名技術人員支援。醫護人員只能每24小時內入艙工作一次,因為艙內氮氣比正常環境高兩三倍,出艙後,醫護人員需要時間將氮氣排出體外,否則氣壓回復正常後,可能形成氣泡,阻塞血管。各醫院的專科主診醫生可轉介適合接受治療的病人到東區醫院相應的專科,再與高壓氧治療團隊一起討論。最後,由團隊的醫生評估病人身體狀況是否適合,然後預約時間接受治療。

高壓氧艙小檔案
重量: 約100噸
體積: 13米 x 3.8米 x 2.8米
容量: 最多16名病人
產地: 德國

想了解高壓氧艙組裝過程及特色?按此觀看短片。

 

電郵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