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院資深護師李嘉盈(左)2009年加入,任職社康護士九年。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外展護理部前部門主管張秀蘭(中)1980年加入,任職社康護士37年。九龍東聯網前顧問護師梁少紅(右)1990年加入,任職社康護士28年。

三代社康  延續全人護理入里巷

上圖左:瑪嘉烈醫院資深護師李嘉盈2009年加入,任職社康護士九年。
上圖中: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外展護理部前部門主管張秀蘭1980年加入,任職社康護士37年。
上圖右:九龍東聯網前顧問護師梁少紅1990年加入,任職社康護士28年。

 

社康護士經歷社會變遷,護理的個案愈來愈複雜,受惠病人由接受產後護理的零歲胎兒至接受善終服務的長者。去年,社康護士進行了逾870,000次家訪,約84%服務對象為長者。時移世易,透過跟三代社康護士的訪談,我們更貼近社康護理服務發展的足跡,感受他們的堅如磐石的使命感和熱誠。



社康護士加強病人對胸腔引流的自我管理。

社康護士日常工作範疇廣泛,如傷口護理,胃導管、尿導管護理及藥物指導等;專科護理方面有外科、傷口及引流、造口、老人科、產後及嬰兒、理遺及紓緩護理等;慢性疾病管理則有心臟復康、胸肺復康、中風復康、糖尿病及腎科護理等;還包括健康教育及復健輔導等。

現年70歲的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外展護理部前部門主管張秀蘭稱,政府醫務衞生署1977年4月決定補貼香港社康護理服務75%的開支,1979年開始全面資助社康護理服務,並將它納入香港醫療服務體制中。各家醫院本著「以病人為本」的理念推廣社康服務,而替病人進行的護理計劃則是憑社康護士本身的經驗、洞察力及應變能力揣摩綜合而成。

張姑娘憶述,以前約20%病人屬慢性病病人,80%病人則患一種病症。社康護士主要提供傷口護理、中風病人復康護理、喉管護理等服務。此外,當時母嬰健康院服務未普及,社康護士會到訪新生嬰兒家庭,提供離院後的產後及新生嬰兒健康指導及家居護理。

1990年加入團隊的九龍東聯網前顧問護師梁少紅指出,醫管局在1991年從醫院事務署的手中接管公立醫院的社康護理服務,並因應個案愈來愈多,他們重整及規範服務架構和模式,如到病房評估病人,然後轉介適切的家居及社區服務。此外,他們亦制定相關護理標準及指引,令服務更專業。


楊震社會服務處開辦香港首個社康護理訓練課程,並於1977年國際護士節為20名社康護士頒授文憑畢業。

隨著人口老化,現今大部分病人都是身患多種疾病的長者,情況越見複雜,包括慢性疾病。瑪嘉烈醫院資深護師李嘉盈指出,社康護士早於1996年以「個案管理模式」處理病情較複雜的慢性疾病病人,增加病人及照顧者的自理和賦能,令他們能夠如常健康地在社區生活,減少進出醫院。

70年代母嬰健康院服務仍未普及,社康護士除了照顧病患,還會上門跟進新生嬰兒和媽媽產後的情況。

在2011至2012年,醫管局分別在元朗水邊圍邨、深水埗富昌邨、何文田愛民邨和柴灣漁灣邨設立社康護理中心,為邨內居民提供門診健康諮詢、檢查、健康推廣等服務,去年服務人次逾57,000。另外,聯合醫院、九龍醫院及瑪嘉烈醫院於2011年開展「護養在家」服務,為居家的長期病患者及其照顧者提供整全和專業的醫護照顧及支援,令晚期病患者接受在家紓緩護理服務。

李姑娘補充:「我們會與地區不同機構、部門及持份者聯繫和合作,如長者地區中心社工、房屋署、社會福利署等,確保病人在社區得到適切的照顧,做到居家養病和安老。」


資深社康護士指導學護,一起探訪病人。

雖然梁姑娘與張姑娘已退下前線,但仍期望同事不斷自強及自我增值、能「周身刀,張張利」,力臻為病人提供「四全服務」:即「全隊」社康護士團隊「全程」為病人「全家」提供「全人」護理服務,加強市民的自理健康能力,減少入院的可能。仍在職的李姑娘則認為「科研實證」對持續發展護理專業很重要,是倡導護理措施方向及決策的重要依據,亦有助拓展護理學術的知識範疇。

 

50周年特刊《傳承社康精神50年》

 

電郵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