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措施  預防耳念珠菌爆發

賴偉文醫生說,防止多重耐藥性生物如耳念珠菌的傳播,最重要是保持手部和環境衛生。

2009年日本首次發現耳念珠菌,後來蔓延全球各地。今年6月香港出現首宗個案,截至9月17日,共發現18宗帶菌但沒有感染症狀的個案。

耳念珠菌為何值得大家特別關注?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醫生稱,耳念珠菌有多重耐藥性:對常用的抗真菌藥物如氟康唑、兩性黴素B、棘白菌素類的耐藥性分別約90%、30%和少於5%。另外,標準實驗室化驗方法難以識別耳念珠菌,有可能把它誤以為是其他念珠菌。與其他念珠菌相比,耳念珠菌生命力頑強,可在不同環境生存,亦能抵抗一般消毒劑,容易在醫院傳播,一旦感染,死亡率相當高。

賴醫生強調,醫管局已制訂感染控制指引,積極控制並防止耳念珠菌在醫院爆發。

過往一年曾在海外入院的病人,若在香港入住高危病房如深切治療部、臨床腫瘤科、血科和骨髓科,均需接受入院篩查。用以檢測的儀器是蛋白質譜分析儀,檢驗病人鼻腔、腋下和腹股溝的組合拭子樣本;若結果呈陽性,醫院會隔離確診病人;並根據感染控制指引和個人風險評估,展開接觸追蹤調查;所有確診個案需呈報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辦事處。如臨床樣本中發現念珠菌或出現爆發,亦會立即通知衞生防護中心。

 

甚麼是耳念珠菌?感染後會致命嗎?

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是念珠菌的一種,2009年首次在日本一名病人的外耳道分泌發現。根據國際數據,入侵性耳念珠菌感染的致命率可高達三至六成。

 

哪一類病人較易受到感染?

長期住院的病人、身上有入侵性醫療儀器如中央靜脈導管或呼吸機的病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受損的病人、近期曾接受大手術的病人、正服用寬廣譜抗生素或抗真菌素的人士等較易受感染。

 

 

電郵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