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助圓Дом夢 俄國婆婆帶笑回家
醫療護理不分種族疆界。北大嶼山醫院跨專業醫療團隊本著「以病人利益及意願為先」的信念,幾經波折,排除萬難,最終成功協助留港診治逾四年的俄羅斯病人回家療養。
2015年5月29日,一名俄籍婆婆Lina(化名)乘長途機到香港國際機場轉機期間,因嚴重血栓塞昏迷,被送往瑪嘉烈醫院搶救和接受危重病症護理。婆婆女兒曾赴港探望,惟婆婆當時病況不穩,不宜離港,女兒亦因經濟及家庭困難,未能長期留港照顧母親,承諾稍後再來港接母歸家。
女兒食言 婆婆失望
一年多後,婆婆病情穩定,被轉送北大嶼山醫院延續護理病房,接受康復護理和制定離院計劃。可惜,女兒最終沒兌現承諾來港。
病榻中的婆婆常說「Дом」,俄文意思是「家」。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高志輝坦言:「將心比己,流落異鄉多時必想回家,何況她有病在身。我們相信凡事以病人利益和意願為先,才是最好的治療和關顧,所以團隊沒有放棄,積極為婆婆圓回家夢。」
由於血栓塞導致腦缺氧,婆婆喪失手部活動功能,兩腿能輕微活動,但需長期卧床。她亦有吞嚥障礙,說話口齒不清等狀況。幸得團隊成員,包括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醫務社工、基督教院牧部、天主教牧靈部、營養師及病人服務助理等,從不間斷地為她治療、轉身、胃管餵食、復康、洗澡、剪髮及支援情緒等,減少她感染或出現壓瘡的可能。同時,精神健康方面,在她長期沒有親人探望的情況下,也維持情緒平穩。
團隊自創妙法解鄉愁
職業治療師吳海滴憶述在初期的認知治療過程中,發覺婆婆對俄國節目和音樂特別有反應,於是透過圖像並配以簡單俄文的溝通板解說各種治療內容、護理程序和適應病房生活;職業治療師亦設計俄文活動插圖卡和日曆,一解婆婆思鄉之情。此外,天主教牧靈部安排俄籍神父探望婆婆,給予精神及信仰支持。日子久了,婆婆漸漸開懷,更會不時整古作怪,與醫護人員互動或簡單溝通。
另一邊廂,醫務社工一直尋求俄羅斯領事館協助,安排婆婆回國療養。醫務社會服務部主任葉麗芳表示,雙方數年間多番以電話及書信溝通,緊貼婆婆健康狀況及商討可行的離院方案。他們又安排婆婆與領事館人員視像通話,讓婆婆親自表達回家的期望。
2019年4月終於有好消息。領事館通知醫務社工,當地一個宗教團體願協助眾籌婆婆回國款項,並安排所需療養地方及服務。同年7月3日,醫護列隊歡送婆婆,婆婆用廣東話說:「多謝你哋,拜拜!」。簡單的一句道謝告別,卻暖在醫護的心坎中。
臨行密密plan
團隊花了兩個月籌備婆婆的離院安排,確保她安全抵家。
運送安排
• 兩名俄國醫療人員提早一天到港從醫院接走婆婆,全程不離病床運送,直至送抵俄羅斯
• 俄羅斯領事館安排醫療運送機位及沿途所需醫療儀器
醫療紀錄及物資
• 提供病歷、診斷、用藥報告、所需醫療儀器、現時服用藥物及治療的資料,包括轉身次數和復康治療細節
• 供數月服用的藥物份量
食物及衣物
• 詳列餵食方法及食物等資料,包括種類、營養比例及份量
• 準備回家途中的流質食物
• 準備充足尿片
• 由紅十字會贈送新衣服及保暖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