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新常態 本地生產PPE
3月全球疫情嚴峻,醫護人員的個人防護裝備(PPE)嚴重匱乏,多國更先後對防疫物品和原材料實施出口管制,以保障當地供應充足。同事一方面盡力全球採購,一方面積極發掘由本地供應商生產的可能,多管齊下增加和穩定供應。
其中,伊利沙伯醫院綜合模擬及技能培訓中心2月初主動提出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合作,自製護目鏡框架,並推動全面罩在本地大量生產。中心副主管及深切治療部顧問醫生吳榮耀指,不論前線醫護抗疫,或是中心提供高風險程序培訓,都需要PPE。「我自己也是用家,理解同事擔心工作時沒有足夠的防護裝備,於是想辦法『開源』。利用中心的3D打印機製造護目鏡框架,可是速度有限,又不能大量生產,於是我們與理大三維打印技術中心實驗室合作,用數十部3D打印機,每日生產近百個護目鏡框架。」
當時全面罩亦出現短缺,於是雙方再研究利用3D打印技術趕製全面罩。想法得到管理層支持,總辦事處感染及應急事務和採購部同事隨即與理大實驗室跟進設計、製造和採購事宜。最後,設計獲本地廠商支持,大量生產,日供達三萬件,緩解前線之憂。
另外,醫管局獲創科界支持,物色到由本地製造,並符合國際標準的「納米纖維呼吸器」,作為N95呼吸器的替代方案。疫情多變,卻創造了醫護和本地商家合作、自給自足的契機,亦體現了齊心共度難關的團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