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王劉健藝  擂台發光致青春
「高手在HA」系列之二

拳王劉健藝  擂台發光致青春

劉健藝經常以「鬥敵先鬥心」的心法,鼓勵病人接受職業治療。

青春是熱血激情。青春是尋求真我。青春是搏盡無悔。

伊利沙伯醫院(伊院)職業治療助理劉健藝鍛鍊拳術近40年,1992年膺香港泰拳拳王的至尊榮譽。奮鬥中嚐盡痛楚的他常跟接受康復治療的病人說:「做人要有武者心態,鬥敵先鬥心,才會突破障礙,對自己有所交代。」

沉穩、凌厲和重創是劉健藝(左)打泰拳的風格。

七、八十年代的電影都有搏擊和泰拳的蹤影,《洛奇》、《狂牛》等電影盛行,令本港蘊釀一股練拳的氛圍。當時16歲的劉健藝最先接觸以腳技為主的跆拳道、兩年後又操練以拳為主的西洋拳,最終卻情歸拳腳並用的泰拳。初碰拳套,劉健藝便希望有日登上擂台打比賽。「光陰一走不復再,青春嘛!很多事情要趁年輕做,人愈大包袱愈多,就會令你卻步。」

為提高泰拳技術,21歲的劉健藝節衣縮食,儲蓄近三萬元,遠赴泰國閉關深造三個月。練拳講求自律和毅力,深造期間,他每天拳套不離手。最觸動他的是經常目睹家長把年幼的小孩寄養於拳館,因為對於窮人家而言,供書教學甚艱難,訓練家中小孩成為職業拳手是一條向上流的通道。成功的,風光無限,變成全民偶像;普通的,也至少可以靠打拳維生。

劉健藝(右一)贏得全港泰拳雛量級香港拳王,獲得的金腰帶是送給青春的禮物。

擂台上,拳腳無眼,被對手打爆鼻,血濺擂台;左腿被踢至筋肌全傷,大腿腫得連褲也穿不上;對手一記重拳令眼前一黑,失去意識兩三秒,劉健藝通通都試過,但他仍堅持繼續打。憑著這份「打不死」的精神,1992年他贏得全港泰拳雛量級香港拳王的殊榮,同年更獲選為香港拳擊總會最佳泰拳手。「我打比賽是希望認清自己的實力、條件和極限。若只求勝利,挑戰一個比自己弱的對手便可,但若跟比自己高一班的對手對打,就能推高自己的極限。」他說。

劉健藝心存搏盡無悔的心態,亦可延伸至病人身上。在職業治療部工作,他接觸不少因中風和意外而令身體機能受損的病人,明白復健治療對病人是漫長和艱難的,有些病人會因為訓練時疼痛而想放棄,但他會借用自己打拳的經歷,鼓勵病人建立康復的信心和態度。「我常對病人說,疼痛是反映肌肉有反應,還有機會復元,一旦放棄便康復不了。做人要有武者『鬥敵先鬥心』的心態,才會對自己有所交代。就算遇上人生低谷,仍然要保持冷靜、勇氣和堅持,才會有逆轉的一刻。」

跟著劉師傅學泰拳修身  跟著劉師傅學泰拳修身

 

電郵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