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ca catechu 檳榔

Arecaceae 棕櫚科

Betel-nut Palm1

檳榔子、大腹檳榔、賓門、青仔2,3

有毒部位

果實及種子。1,2,4,5

毒理

  • 有毒成份 
    檳榔鹼檳榔次鹼鞣質4,6
  • 中毒劑量 
    一粒檳榔種子可引致輕微急性中毒,臨床反應有頗大的個體差異。7
  • 作用機理 
    檳榔鹼和其亞硝胺衍生物被視為致癌物。檳榔鹼水解後產生檳榔次鹼,後者可以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增加患上口腔癌的風險。檳榔鹼及有關生物鹼亦是毒蕈鹼型乙醯膽鹼受體激動劑。而鞣質在口腔黏膜纖維化的過程中可能有協同作用。6–8
  • 中毒徵狀 
    急性中毒:流涎噁心嘔吐腹痛出汗頭暈心悸心搏過速低血壓呼吸困難嗜睡昏迷。長期咀嚼:口腔黏膜纖維化口腔癌4,6,7,9
  • 中毒事件 
    在台灣、印度及世界各地都有報導因長期咀嚼檳榔引起口腔黏膜纖維化及口腔癌的案例。台灣曾有報導17人因消遣、藥用或自殺而嚼食1–100 粒檳榔後出現急性中毒症狀。6,7,9

臨床治療

對急性中毒採取支援療法。7

辨認特徵

大型棕櫚,高可達20米。莖單生,不分枝,灰色,具明顯環狀葉痕。羽狀複葉,簇生於莖頂端;羽片30–60 × 2.5–4厘米,葉軸每邊具20–30塊羽片。花序長可達25厘米,具很多分枝;每花軸分枝具1列或2列雄花,雌花單生於分枝基部。果實長3–5厘米,橙色。種子卵形。10

藥用

作為中藥,種子有驅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及減輕噁心之用。建議用量:3–10克。2,11–13

化驗分析

使用HPLC-DAD、GC-MS及LC-MS/MS可檢測檳榔鹼和檳榔次鹼。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