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简体

精神健康小貼士
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
濫用藥物
治療精神病的方法
精神健康教育小冊子


Mind Space

Available on the App Store

Android App on Google Play




精神健康教育資料 > 克服哀傷期

克服哀傷期
(感謝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黃潔儀醫生撰寫本文章)

生與死,是一個終生課題。雖說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過程,但面對至親的離世,多少傷感還是難免。一般來說,哀傷期並不需要專業協助和介入,但假如處理不好,會有可能發展成精神障礙。







1. 正常哀傷期的三個階段
2. 怎樣步過哀傷期?
3. 何謂複雜性哀傷 ?
4. 身邊的你可以為哀傷者做什麼?
5. 何時需要及如何尋求專業協助?


1. 正常哀傷期的三個階段:

哀傷期的長短因人而異,跟兩人在生前的關係,去世的原因和過程,和喪親者個人的性格等等有關。一般來說,喪親會帶來約六個月至一年的哀傷期,而當中會經歷三個階段。在親人去世的首數天,情緒未必太激動,反而可能表現麻木,又或者否認至親已經離去的事實。

然後,隨著身後事的辦理,喪親者的情緒逐漸顯現。這是哀傷期的第二個階段,期間喪親者的情緒低落乃正常反應。除了情緒低落以外,他們還可能會自責、憤怒、焦急、埋怨、感到孤獨和無助、非常思念逝世者,經常回想過往日種種。他們可能會依然拒絕承認親人已離世的事實,甚至出現一些搜尋的行為,重複去做以前和逝世者做的事,去某些地方懷緬,甚至避免執拾逝世者的物件。他們還可能出現一些身體的症狀,例如疼痛、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如果期間情緒嚴重失控、長期失眠、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甚至影響正常社交和工作,嚴重者有可能產生幻覺,或者尋死念頭,此時便超出了正常的哀傷反應,醫學上稱為「複雜性哀傷」,需要認真處理。

最後,喪親者接受了親人已經離世的事實,並收拾心情,生活重返正軌。即使偶爾記起已逝世的親人,但依然能坦然面對。

值得一提的是「週年效應」,每逢節日和一些特別的紀念日子,喪親者的情緒會比較波動,即使他們本來已經克服了哀傷期,但在此週年效應下,他們會再次感受哀傷期中的徵狀,此乃正常反應,一般不會持續太久。

回頁頂      


2. 怎樣步過哀傷期?

要步過哀傷期,第一步先要接受親人已經離去的事實。這必然是痛苦的過程,於是身邊人的支持尤其重要。喪親者不應過份壓抑情緒,或者否定悲傷的存在。如果情況許可,喪親者參與身後事的辦理,有助渡過哀傷期。如何重新建立沒有了至親的生活也是關鍵,當中牽涉了生活規律的調整、生活習慣的改變、家庭角色的重新分配,甚至社交圈子的重新建立。

回頁頂      

3. 何謂複雜性哀傷 ?

假如喪親者的哀傷延續,甚至出現持續抑鬱、幻覺、過度自責,甚至自殺念頭,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社交,便出現了醫學上的「複雜性哀傷」。最新的研究顯示,大約百分之四的喪親者會出現「複雜性哀傷」的情況,而當中以女性,和離世者非常親近,或者關係矛盾不清,加上離世者是突然或意外死亡的,就更容易出現這情況。

回頁頂      

4. 身邊的你可以為哀傷者做什麼 ?

一如上文所述,喪親者在哀傷期間不只承受情緒上的困擾,也面對各種生活上的實務問題。基於逝世者和喪親者兩人的關係,逝世者的離去除了為喪親者帶來情緒打擊,更令生活驟然失去支柱,例如經濟收入,家庭責任的分擔,甚至是喪親者本身的照顧。親人以往在家人擔當的角色和任務,可能一下間全落在喪親者身上;這對喪偶者尤其明顯,要同時照顧小朋友和賺錢養家,生活中的大小瑣事都令喪親者分身不暇,巨大的壓力自然令他更難步出哀傷期。此時親友可以為他們分擔實際的生活事務,例如搬家、生活細節的安排、小朋友的暫託等。對於老年喪偶者,逝世親人可能在過往擔當照顧喪親者的角色,此時身邊的親友宜多加關懷和實際援助,例如提醒喪親者每天的藥物治療,陪同他們準時覆診,及加強家居照顧等。

另一方面,喪親者面對的孤獨感往往令他們難以步出陰霾,因此重新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和支援也是關鍵。傳統文化偏向情感壓抑,這在哀傷期尤其明顯,最常見的一句「節哀順變」,言者出於好意,但聽者未必感到安慰。身邊的你可以多鼓勵他們打開心窗,鼓勵他們抒發內心的感受。除了傷痛和不捨,喪親者有時候對逝世親人有著更多複雜和矛盾的感受,當中可能包括了憤怒,埋怨和自責等,而往往正是這些難於啓齒的感受令他們久久未能釋懷。此時他們需要身邊的你擔當一個不存批判態度的聆聽者。當然,身邊的你更加要密切留意喪親者的情緒,有需要時要鼓勵和陪同他們尋求協助。

回頁頂      

5. 何時需要及如何尋求專業協助 ?

大部份喪親者都能步過正常哀傷期,但假如出現了上述的複雜性哀傷的情況,便要尋求專業協助。香港有幾間非牟利團體設有哀傷輔導的服務,另外衛生署在港九新界亦設有長者健康中心提供情緒支援服務。醫管局亦設有精神科和心理科服務,經過診斷,假如喪親者已經出現抑鬱、焦慮或者幻覺,藥物可有助紓緩症狀。心理治療方面,除了基本的哀傷輔導,認知行為治療更針對一些阻礙克服哀傷期的非理性想法,心理學家會因應個別情況,採取最適當的治療。

相關網站 / 參考資料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教育單張
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
贐明會

================================================================================

多謝瀏覽青山醫院網站內的健康教育資訊網頁, 我們希望透過以下問卷 , 蒐集大家的寶貴意見, 以完善本網頁內容。

(A) 我對這文章的意見

  非常同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1. 這文章資料詳盡
2. 這文章內容清晰易明
3. 這文章內容切合需要
4. 這文章容易被搜尋
5. 這文章增加了我對精神健康的認識

(B) 我的一般資料

6. 我是:

求診人仕 求診人仕家屬/照顧者 其他瀏覽者

7. 性別:


8. 我的年齡約為:

14 或以下 15-24 25-34 35-44 45-54 55-64 65 或以上

9. 我從以下途徑得知這文章: (可選多於一項)

網絡搜尋器 青山醫院小冊子/紀念品 家人或朋友介紹 病友組織 醫護人員介紹 其他途徑

10. 其他意見:


回頁頂      

回精神健康教育資料主頁      

© 2024 醫院管理局。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版權所有
No. of visitors of this page: 8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