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梁智仁管理風格實事求是,未來的其中一項重任,是為局方開展涵蓋逾百項目的「行動計劃」。

梁智仁:緣來25年

25年前,主席梁智仁教授獲委任為第一屆醫管局大會成員;25年後,他再獲續任主席至2017年。梁教授的確與醫管局有緣,他趁著醫管局25歲生日, 細訴將醫管局「湊大」的心情,肩負起保障全港市民安康的使命。

25年來與醫管局的緣繫,至今天作為醫管局主席,梁智仁教授對醫管局的一舉一動皆瞭如指掌。他說:「 市民對公共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政府撥予我們的資源有限,我們必須以新思維解決問題,例如調整我們的服務模式、提升醫護人員的臨床技術、以及善用科技加快醫護流程等,從而擴大我們服務量和加強服務能力。」

他續說:「 過去25年,醫管局只有四間新醫院(即北區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北大嶼山醫院及將軍澳醫院)投入服務,雖然另有兩間(即天水圍醫院及香港兒童醫院)預計可於未來一、兩年投入服務,醫院的病床數目,很明顯仍未能追上服務的需求。如我們善用科技,例如多用微創手術,可減少病人需留院的日數;又或在建新院或重建醫院前做好規劃,在急症病房旁興建復康大樓,讓病情穩定的病人馬上轉至大樓,由復康同事跟進,以減輕急症病房的壓力。」

梁教授說,市民對公共醫療的需求不斷增加,但醫管局僅以本地生產總值約2.5%的資源,承擔全港近九成的住院醫療服務,這份成就,值得全體同事引以自豪。要令醫管局繼續成為備受全球推崇的公共醫療體系,確保本港醫院達致世界級水平,還需精益求精。未來,他會著重加強年輕醫生的專科培訓及鼓勵資深醫生繼續接受培訓;亦鼓勵各科醫生取得使用新技術及儀器,特別是嶄新醫療技術的資歷認證。另外,他期望加強臨床研究及創新:「 醫管局自行研發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是一個很出色的系統,當中蒐納的數據,不單有利我們日常的臨床工作,亦有利臨床研究。」

展望未來,梁教授說,首要任務之一,是在未來三年內,開展因應醫管局檢討督導委員會報告而制定的行動計劃;內裡逾百項具體建議,將是醫管局對與日俱增的服務需求的重要應對。

梁教授認為,醫管局的成立是香港公共醫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將一個城市由政府及補助機構管理的所有醫院全歸入一個法定機構管理,這個管理模式在世界少見。醫管局獲賦予這個規模和權力,對我們是一個優勢。雖然日後我們會繼續有新的挑戰,但亦同樣有很大的發展機會。所以我深信,在全體同事上下一心努力下,醫管局未來將會繼續做出超卓的成績!」梁教授說。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巧手的彩姐1998年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兒科病房初建時,親手為小童縫製趣致圍裙。

巧手的彩姐1998年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兒科病房初建時,親手為小童縫製趣致圍裙。

25年員工:
「縫補補」衣車當戰車

25年來為醫管局辛勤付出的不單有醫生、護士、專職醫療同事,還有一些鮮為人知但舉足輕重的支援人員,例如俗稱「縫補補」的修補員。若說手術台是醫生的戰場,那麼衣車則是梁杏彩用了25載的戰車。

現職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的「修補大嬸」彩姐於1990年12月13日加入位於般咸道的醫院舊址,其後跟隨醫院由港島搬遷至大埔,兢兢業業修補病人被服及縫補同事工作服,一日最多補過50件衫。

縫補工作需要扎實手藝,又可發揮創意。「剛入職時,我們不單修補被服,還做衫褲,連工作室的窗簾都是自己車縫,總之與布料有關的程序都可以自己做。」彩姐說。時代變遷,醫院的造衫服務後來都改為外判,她便專注修補,工作環境也改善了。她說,現在醫院較以前更注重職安:衣車及車針都裝上保護罩,降低同事受傷風險。

「縫補補」有時還要應對突發情況。有一次,一位醫生出席重要儀式前,醫生袍的衫鈕突然脫落。他向彩姐求救,結果她以最快速度補好。她笑言,「縫補補」成功處理了「急症」。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25年員工:
楊國成的快樂餐單

一句「我鍾意同人交流」的心聲改變了楊國成的職業生涯,從此他為一份普世的「快樂餐單」而奮鬥。1992年,入職瑪嘉烈醫院一年的化驗員楊國成獲醫管局獎學金遠赴英國進修營養學,學成後回港於屯門醫院任營養師,在兒、老、外科等眾多部門打拼,深諳不同病人所需的養分。

「長者病人要多飲牛奶,補充鈣質;精神科病人由於長期用藥,要控制飲食,解決肥胖及降低膽固醇;抑鬱症病人除多做運動以釋出更多安多芬之外,進食適量果仁、豆類及肉類也可幫助身體製造血清素及多巴胺,令人愉快。」楊國成信手拈來一系列健康食品。作為營養師,他自己亦遵從多菜少肉少油的飲食,並盡量帶飯,少出外進食。

回顧在醫管局工作25載,這個堅強男兒卻難忘在兒科病房悉心照顧早產 BB 的日子。「我擔心 BB 不夠營養,幾乎天天都來看他,記下他的體重。直至他足磅,返回媽咪身邊,我才安心。」

現時他在青山醫院任營養師,集中幫助精神科病人。他特別進修了心理輔導,希望不但從飲食上,更能從心靈上給予病人養分。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25歲同事:
醫生願盼增人手

「在 HA 工作了一年幾,最享受同事們不分職系、職級,大家都團結一致,竭盡所能地幫助病人!」與醫管局同年出生的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駐院醫生李卓謙說。

李醫生曾在內科、外科和骨科實習,最終選擇向內科發展,「適當的藥物可以救人一命,亦能長遠改善病人健康。我很高興我的病人,特別是一些長期病患者接受治療後能夠重新過着健康和有質素的生活。」

入行未夠兩年,李醫生在 HA 最難忘的是收到末期癌症病人家屬的感謝卡。「當時病人神志不清,好幾天不肯進食,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進入內科病房後,我向家屬建議為病人插胃喉以便提供所需營養。家屬起初不願意接受,我花了一段時間去向他們剖析胃喉餵食的利弊,最終他們都同意接受治療。後來病人情況有改善,被轉往寧養病房,繼續對抗癌病。這次經歷亦讓我體會與病人家屬溝通的重要性。」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25歲同事:
與HA齊慶生

「能夠與HA同年同月同日生,現在又成為HA的員工,感覺幾得意,有份異常的親切。」內科護士劉皓豐當年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出世,現於東華醫院工作一年多,最愛一班同事, 「這裡的醫生不會擺架子,資深姑娘又樂於教新人,就連健康服務助理員都好幫手。」

入行尚淺,雖未有刻骨銘心的經歷,至棘手亦只是處理家屬不滿前線同事態度的投訴,「事緣是有兩位健康服務助理員替病人抹身時,二人傾談間指責另一人,但病人卻誤以為二人在指責自己,於是向醫護投訴 」。後來,皓豐與同事了解,再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成功令雙方和解。小事一樁卻讓她體會只要有誠意與病人或家屬溝通,就能解決問題。

立志成為護士的她,因感這一份能見證人生的開始和終結的工作,而覺特別有意義,「小生命誕生時,和當人走到人生盡頭時,護士都會是第一個和最後照顧他們的人。」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