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那些年 遊醫院古蹟

當年在瑪麗醫院護士宿舍度過青蔥歲月的學生,最回味是甚麼?

先進的資訊科技部門如何與九龍醫院R座的二級歷史糅合?

長洲醫院內有塊石,原來是身份象徵……

醫院管理局轄下42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當中不乏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這些古物古蹟見證本港醫療發展,亦是香港寶貴的遺產。《協力》邀得資深同事,帶你重溫其中一些人、情與事。

左邊的古雅建築物便是擁有70多年歷史的瑪麗醫院護士宿舍A座,不少準白衣天使曾在此度過難忘的學護生涯。

左邊的古雅建築物便是擁有70多年歷史的瑪麗醫院護士宿舍A座,不少準白衣天使曾在此度過難忘的學護生涯。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瑪麗護士宿舍(二級歷史建築物)

和1970年的舊貌比較,今天的宿舍多了一層,樹也長高了不少。

宿舍的友情歲月

瑪麗護士宿舍(二級歷史建築物)

瑪麗醫院教授樓對面,是1937年建成的護士宿舍A座,現為二級歷史建築,曾是瑪麗醫院護士學生宿舍,在這裡度過青蔥歲月的護士學生不計其數,其中包括現任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部門運作經理吳秀蘭。

護士宿舍A座原建築只有四層,第五層為後來加建。1980年為瑪麗醫院護士學生的吳秀蘭,二至三年級均住在護士宿舍A座。她說:「當時宿舍地下左邊是飯堂,學生食住都由宿舍包辦,飯堂的伙食相當不俗,其中牛肉薯仔批和焗蓮蓉西米布甸更是一絕,聖誕節還有乳鴿聖誕大餐。」

「飯堂每天供應早午晚三餐,也有另類的『IC餐』── 返早更的護士主管因交更錯過了是日午飯,於是特別為她們炮製餐蛋飯。」吳秀蘭還記得,派餐的女職工對男護士生特別照顧,經常給他們的飯菜加碼。飯堂現已成為外判的職員餐廳,食品選擇多了,但味道已不一樣,也少了昔日的點點人情味。

地下的中間是宿舍辦事處。吳秀蘭說:「當年由在職護士管理,我們暱稱她們『娘親』。她們不時巡查房間,每當知道她們即將到巡,清潔宿舍的職員便會連走廊的銅柄、銅片都擦得份外明亮。」

吳秀蘭當年住在三樓轉角的三人大房,落地玻璃窗外是寬敞的陽台。吳秀蘭記得以前由陽台往下望,總是見到一位位男士在等候護士女友。三年的護士學生連實習生涯她都和一班同學渡過,朝夕相對感情很好,而她們留連最多的A座宿舍,一柱一門、一椅一櫃都留有她們友情歲月的足跡。

年輕學護無有怕,爬上宿舍一樓陽台留倩影!

年輕學護無有怕,爬上宿舍一樓陽台留倩影!

吳秀蘭的80年代粉紅學護相,和今日白衫高級人員制服look,均非常專業。

吳秀蘭的80年代粉紅學護相,和今日白衫高級人員制服look,均非常專業。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M座的圓拱灰磚石柱走廊,電影《歲月神偷》也曾在此取景。

Block M - M座的圓拱灰磚石柱走廊,電影《歲月神偷》也曾在此取景。

歷史建築 如數家珍

九龍醫院(二級歷史建築)

二級歷史建築九龍醫院M座因改建為辦公室而被傳媒報導,其實九龍醫院獲評級的歷史建築一共有十座,包括A、B、C、P和現時醫管局資訊科技部門所在的R座,都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1925年12月24日平安晚啟用的九龍醫院是九龍半島首間公立醫院。選址在當時名為大石鼓的地方,即九龍醫院現址。1989年加入九龍醫院的伍培均管事,當年由簇新的威院轉戰九院,坦言兩者設施上有天壤之別。但九院混合中西的優雅古典建築,低密度的院舍設計,市區中難得的翠綠環境,都是別院難求。

Block R座(1934)
原為護士宿舍,現為醫管局資訊科技部門使用的R座。伍培均也曾在此工作。他說:「當時維修部在R座,我負責醫院內各類大小的維修工作,例如櫃及病床。以前的病床很簡陋,沒有輪, 一張張病床由病房運到R座很吃力。」現時的R座,已由管理醫管局資訊科技的部門進駐。

Block M座(1932)
九龍醫院A及B座於1925年落成後,加設產房的要求不絕於耳。作產房之用的M座於1932年建成,可惜由於女病房不敷應用,M座落成後初時亦只用作普通科女病房。和九院同期的建築一樣,M座的長走廊陽台、牛角屋詹、灰磚石柱等都是當時的建築特色。

獨一無二的獅頭門敲

Block A - 獨一無二的獅頭門敲

室內火爐

Block A - 室內火爐

走廊及樓梯
走廊及樓梯

Block A - 走廊及樓梯

正所謂十年樹木,且看伍培均當年在R座旁種的柏樹。

Block R - 正所謂十年樹木,且看伍培均當年在R座旁種的柏樹。

1993年伍培均(中)與同事在A座參加聖誕派對。

Block A - 1993年伍培均(中)與同事在A座參加聖誕派對。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30年代的長洲醫院。

30年代的長洲醫院。

歐式情調建築 滿載街坊情

長洲醫院(三級歷史建築物)

由長洲碼頭向東灣沙灘方向步行十分鐘,你會看到一座三層高甚具歐洲風味的米啡色建築物。建築物的正面是充滿中國傳統建築味道的月亮門,配以西方彩色玻璃窗,內裡採用簡化的羅馬柱廊和拱門,每層樓底極高,如果不行近看看高掛於門外的牌,很難猜出那就是長洲島上唯一的醫院。

醫院前身是別墅,後由慈善家胡文虎及胡文豹捐贈至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並在1934年正式啟用為肺結核療養院。經過多年擴建,現已發展為兩座大樓(主座大樓及門診大樓),合共有29張住院和日間病床,並提供24小時急症服務、普通科及專科門診服務、專職醫療和社康護理服務。全院同事人數已由70人增至逾130人。衞生署亦於院內設置多個專科診所服務市民。

長洲醫院高級醫院管事李智偉在院內工作了30年,在長洲土生土長的他,經歷了院內不同的改變,「記得當年的廚房設計只供煮食,我們洗菜要在室外,日曬雨淋,很辛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入職時院方正安裝第一部升降機,到看著它退役,現已換上新型的升降機,心中有種說不出特別感受。」他坦言,院內大部分同事都是島民,病人就是他們街坊,所以在這裡醫患關係如家人般親切。

月亮門上的彩色玻璃窗至今從未更換過。

月亮門上的彩色玻璃窗至今從未更換過。

在廚房門口的地界石極珍貴,是院內「必看景點」。話說當年英國政府為了將長洲南部發展成高尚住宅區,於是發出限制令,設立15塊界石,院內保存的正是第14號。

在廚房門口的地界石極珍貴,是院內「必看景點」。話說當年英國政府為了將長洲南部發展成高尚住宅區,於是發出限制令,設立15塊界石,院內保存的正是第14號。

一轉眼,李智偉(右)與同事羅歡如共事廿多年。
一轉眼,李智偉(右)與同事羅歡如共事廿多年。

一轉眼,李智偉(右)與同事羅歡如共事廿多年。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中西合璧設計風格

東華三院文物館(法定古蹟)
東華醫院主樓(一級歷史建築物)

東華東院(二級歷史建築物 )

要數擁有悠久歷史的建築物,怎少得位處廣華醫院的東華三院文物館、東華醫院和東華東院呢?

文物館原為1911年落成的廣華醫院大堂,館內糅合中西方的建築特色,如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圖案,以及外廊的樑架和駝峰,均是精緻的木刻;西方建築元素主要見於建築物的側面和背面,包括使用小圓窗和連拱頂石的弓形拱窗等。

這裡,原來還隱藏一個秘密。廣華醫院神經外科部門運作經理黎偉城說:「文物館內設有神農氏的神位,所以我們每年夏天和秋天,都會由醫院行政總監帶領各高層同事,到館內拜祭神農氏及切燒豬,祈保醫患安康,這裡好像我們的祠堂,凝聚廣華情。」

在廣華醫院工作近40年的內科及老人科部門運作經理鄭肖珍,和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門運作經理倪詠侇也從她們的護士師姐們得知,廣華醫院以前的護士是在文物館的二樓上課。「到我們當護士學生時,就曾經參觀過其內貌,但這處現在已經變為辦公室了。」

除文物館外,在1872年落成啟用的東華醫院,保留著傳統中國式的建築,院內擺放不少巨大的牌匾和瓷相。1929年投入服務的東華東院,則富弧形建築特色。

(左起)倪詠侇、黎偉城和鄭肖珍認為,參觀文物館可窺探本港從古到今的醫療發展。

(左起)倪詠侇、黎偉城和鄭肖珍認為,參觀文物館可窺探本港從古到今的醫療發展。

在東華醫院氣勢恢宏的大禮堂,掛滿巨大的牌匾和善長的紀念瓷相。圖片攝於2013年國際護士節。

在東華醫院氣勢恢宏的大禮堂,掛滿巨大的牌匾和善長的紀念瓷相。圖片攝於2013年國際護士節。

東華東院的建築呈現新古典風格的建築特色。(相片由東華三院提供)

東華東院的建築呈現新古典風格的建築特色。(相片由東華三院提供)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普通門診不普通

中九龍診所(二級歷史建築物)

醫管局在2003年正式接管全港所有普通科門診服務,當中包括一些擁有悠久歷史的診所。

九龍醫院位處亞皆老街旁一個小山崗上,在山腳你會看到一所灰黑色尖頂的建築物,那便是1935年建成的中九龍診所。曾於九龍醫院任職十多年、及後被調至中九龍診所工作至今的護士陳子傑,他對診所的過去瞭如指掌:「我們這裡的最大特色是樓底很高,達11米,不用裝冷氣屋內也很清涼;雜物房內有個100呎的小房,可讓十多人進出,我們 懷疑此乃防空洞;有個堅硬無比60年代的夾萬;還有一隻仍沿用木方當鎖的實木門呢!」

這個房有何用?據說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防空洞,不過,今日已成雜物房。

這個房有何用?據說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防空洞,不過,今日已成雜物房。

60年代用的夾萬,今日仍可用,但只限於收藏零錢。

60年代用的夾萬,今日仍可用,但只限於收藏零錢。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赤柱門診曾為富貴人家擁有,亦曾為英軍軍事中心。

赤柱門診曾為富貴人家擁有,亦曾為英軍軍事中心。

軍事中心變診所

赤柱普通科門診診所(三級歷史建築物)

1930年代的赤柱普通科門診,據已退休的同事憶述,本為富貴人家的物業,曾是英軍軍事指揮中心。後來,這裡變為留產所,三樓供病人留院之用。時至今日,一些70多歲應診人士到門診覆診時,還會親切地笑說:「姑娘,我喺呢度出世架!」。

診所在2003年由衞生署交予醫管局接管時,逢周二早上都有母嬰健康院服務,及後因出生率低服務才於2005年終止。地下及閣樓現供門診所用,地牢為政府渡假屋,但曾因有「蛇出沒」便沒有出租,現已丟空。

值得一提,此建築物結構獨特,因每層都有不同的樓梯通往不同地點,未知是否因曾是軍事重地有關?醫院管理局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