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賴每一份貢獻

公立醫院裡,醫護人員走在前線,為病人醫療救治。但一家醫院能安全、暢順運作,還有許多平時見不到的幕後功臣,他們每天盡忠職守,默默付出。任何崗位上缺少了一員,都會影響醫院的服務,絕對是一個都不能少。今期《協力》走訪了四位來自不同醫院和崗位的同事, 包括殮房技術員、洗衣房工人、護送員及廚師,了解他們的日常工作。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門後是偌大的解剖室,也是王士強的工作重地。

門後是偌大的解剖室,也是王士強的工作重地。

殮房技術員:刀法眼界都要準

殮房總是帶點神秘, 一般人敬而遠之。許多人即使在醫院做事,也未必了解當中的工作。

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殮房工作了18年,現為殮房技術員的王士強說:「我們的工作是根據香港的有關法例,為需要查明死因的死者解剖,抽取組織化驗。」威院的殮房位處新大樓,設備先進,設計柔和而明亮,而不是想像中的陰陰沉沉。

王士強說:「為屍體解剖時,他們會按病理學醫生的指示行事。一般而言,各個器官都要抽取少許組織化驗,但亦有個別案例,加上威院也是教學醫院,有時可能要額外抽取組織,例如骨質樣本。」

要做好這份工,王士強認為最重要是做到病理部醫生的要求,「解剖時亦要快而準,小心不要破壞器官,取出樣本後放回原處並縫好。」事實上,他們的工作對醫學界舉足輕重。他笑說:「沙士病毒固然是醫生發現,我們卻是負責抽取組織化驗的人。」

十多年來,王士強一直敬業樂業,從來未想過轉行,家人也很支持他的工作。他回憶說, 「女兒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問我做什麼工作,我說協助醫生解剖。女兒聽了最初很不快,但當她告訴同學爸爸的職業,同學竟大讚她爸爸犀利,賺很多錢!女兒便再沒不快。我想她的同學可能誤以為我是醫生。」

王士強說,由於現時不少死者家屬知道可簽紙免卻驗屍,因此解剖工作也較以往少得多。 「解剖方法亦由以前Y型的英式或對門的美式,改為中間一刀切的港式,把切口盡量縮小。」

王士強樂天知命,也不怕死,但他坦言第一次落刀解剖竟忍不住嘔了,現在教新人他也不介意說出這宗「瘀」事。雖然入行的人不多,但也不無新人,最近便有年輕的90後加入。

解剖工具。

解剖工具。

王士強手上的試管,用來儲存血液樣本。

王士強手上的試管,用來儲存血液樣本。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張貴霞服務的柴灣洗衣房日洗衣物高達55,000件。

張貴霞服務的柴灣洗衣房日洗衣物高達55,000件。

洗得開心 穿得安心

25噸,即55,000多件衣物,柴灣洗衣房一天吞吐的衣物,足可放滿多個大貨櫃!

座落於東區尤德那打素醫院旁的柴灣洗衣房,每天為東區、廣華、將軍澳、東華東院、衞生署門診及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清洗職員及病人衣物。百多人一天分兩更,一周六天密密手工作,為的是提供乾淨、整齊的衣物給職員和病人。

在洗衣房工作十多年的張貴霞說,乾淨整齊的衣物,令職員、病人百分百安心之餘,也凸顯各職級人員的專業形象。

帶有傳染性的污衣,送來洗衣房之前,已做好消毒處理,洗衣房收到只是一般污衣。工人會先把職員和病人的衣物分開,再按顏色和衣物所需的洗滌程式分類。不論是職員或病人的衣物,均會以臭氧或高溫處理消毒。

洗衣房近年不斷改革,由廠房、機器以至衣物的布料都逐步改良,使洗衣效率不斷提升。張貴霞說:「以前我們要把洗淨後扭成一團的床單一件件鬆開。但最新購入的一部 『夾單機』可以把床單一張一張鬆開,省時省力,快捷方便。」

洗衣房經理李潔瑩也說,近年員工的工作服和病人衣物的布料都改良了:「以前制服所用的衣料,易皺難熨。現在改用混紡,穿起來不易皺,清洗後,只需使用隧道式乾衣系統吹乾處理,便能挺直免熨。」李潔瑩說,現在每機組一小時可處理多達800件工作服。

什麼東西最難洗?張貴霞認為非毛毯莫屬。 「以前的毛毯又重又刮手,現在醫院用的毛毯較前柔軟得多,輕身得來又暖身。」

張貴霞很滿意洗衣房的工作:「我在這裡做得很開心,雖然我做的就只是洗衣流程裡的一個小程序,但必需把每一步做好,才會有乾淨整齊的衣物供同事與病人使用。」

掛吹

掛吹

整摺

整摺

整疊

整疊

整熨

整熨

一系列經改良的新工作服。

一系列經改良的新工作服。

一件件光鮮護士工作服出場。

一件件光鮮護士工作服出場。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高寶珠說護送員必須保持健康和精神,否則體力應付不來還會走錯路。

高寶珠說護送員必須保持健康和精神,否則體力應付不來還會走錯路。

踏破波鞋密密送

咇咇!「緊急82323運送病人從H9到B1內視,床號21,1人」
咇咇!「82391運送病人從R8到機位,註:床號25 LA5,1人」
她每日收到至少30個護送召喚。
她的部門每日處理過千次護送。

醫院每日都有許多病人要由甲點到乙點做檢查、照X光、接受手術......把病人安全護送至目的地,全賴一群護送員幫手。

高寶珠是伊利沙伯醫院病人護送組的3B級運作助理,她和其他護送員一樣,每人都帶有一個call機。每天拍卡上班後就啟動call機,之後便不停收到護送指令。「還未電腦化時,主管收到病房要求護送的電話,我們便出動。每次完成工作都要返回辦公室等待下一個工作。現在有了call機,不但節省每次要先返回辦公室的路程,還可護送更多病人。」遇上非常緊急的個案,護送員五分鐘內就要到達指定地點;普通情況下,他們都要在15分鐘內抵達。

高寶珠每天走的路比常人多幾倍,曾試過一年換了兩對鞋。所以一對可靠的工作鞋特別重要。對於消除雙腳疲勞,她亦甚有心得。「把鹽水煮15分鐘用來浸手和腳,便有效消炎和消除疲勞。」

高寶珠隸屬的病人護送組現有90人,分三更為全院服務。「這裡好像一個大家庭,加上我的工作要穿梭整間醫院,各科各病房的職員我都熟悉。」伊院面積大,必須摸熟各門各路,才不至迷路和走冤枉路。「記得返工頭幾天我在R座地庫迷路,轉來轉去都找不到出路。不過不到一星期,我已無處不達了。」她說。

雖然每天面對不同的病人,高寶珠的笑容卻比以前多:「以前我甚少笑,但護送病人時我總是用笑容來開解他們。最令我開心的,就是見到病人康復和同事讚我們隨傳隨到。」

和高寶珠拍住上的戰鞋。

和高寶珠拍住上的戰鞋。

高寶珠說,在伊院問路的人遇著她,一定幫到手。

高寶珠說,在伊院問路的人遇著她,一定幫到手。

「 手瓜 」就是這樣煉成的。

「 手瓜 」就是這樣煉成的。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為減少勞損,陳慧雯編更時會安排每個同事每日擔當不同工作崗位。

為減少勞損,陳慧雯編更時會安排每個同事每日擔當不同工作崗位。

啖啖有營
伙頭將軍為「醫院飯」平反

「醫院飯」難食,限於父母輩年代的公立醫院服務,醫院膳食水準,大概只能如此。陳慧雯與她的伙頭團隊鑽盡法子要打破這個舊有觀念,把今天的醫院飯餸弄得味香可口之餘,兼夾健康、衞生。

陳慧雯1993年加入瑪嘉烈醫院營養及膳食部,現為一級醫院廚師。她對膳食的熱誠和要求多年來有增無減,每天和同事為病人炮製有營美食。

醫院飯常被人聯想到難吃,陳慧雯並不苟同: 「醫院給病人的膳食,首要是新鮮、衞生、健康、安全,不用味精及少用醃製食品,所以一般較街外的食品清淡。」

但要病人食得開心,還有賴他們細密的心思: 「以瑪嘉烈為例,餐單每18天才會重覆,即使病人留院時間較長,也不感太單調。另外,我們還會按季節選擇合適的食材轉換餐單。」

醫院膳食有幾營?陳慧雯說現有餐單參考醫管局電腦系統內餐單庫,每個食譜都有清楚列明烹調及份量指引和營養價值分析,她可輕易從中選擇合適的菜式設定餐單。

醫院每天製作約3,000份餐,餐單有不同的質類 (例如:正餐、碎餐、糊餐等)及餐類 (素食餐、清真餐、通粉、麵等)的選擇,迎合不同病人需要。陳慧雯解釋:「也有因應個別病人病況而設的特別餐,電腦系統會自動篩選適合的餐單,例如糖尿病人的早餐會自動篩選為淡麥皮,保證病人得到適合的餐單。」醫院管理局

量度6盎司和8盎司的器具。

量度6盎司和8盎司的器具。

每天下午4:30,職員便忙於分配全院病人的晚餐。

每天下午4:30,職員便忙於分配全院病人的晚餐。

這部大型的洗菜機每日為全院病人準備清潔衞生的菜。

這部大型的洗菜機每日為全院病人準備清潔衞生的菜。

陳慧雯每天必須試味,這盤熱辣辣的白汁紅椒雞柳很開胃,「合格!」

陳慧雯每天必須試味,這盤熱辣辣的白汁紅椒雞柳很開胃,「合格!」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