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傑出員工及團隊獎

醫院管理局舉行2013年度傑出員工及團隊頒獎禮,表揚六位員工及五支團隊的傑出表現,以及獲頒優異獎的員工及團隊。

傑出員工

陳麗紅

陳麗紅

婁培友醫生

婁培友醫生

麥淑嫻

麥淑嫻

沈禮謙

沈禮謙

蕭錦綉

蕭錦綉

蘇偉生

蘇偉生

傑出團隊

臨床資料分析系統團隊

臨床資料分析系統團隊

醫療膳食團隊

醫療膳食團隊

香港佛教醫院關節置換中心

香港佛教醫院關節置換中心

九龍東白內障醫療團隊

九龍東白內障醫療團隊

新界東聯網藥物安全促進小組(護理)

新界東聯網藥物安全促進小組(護理)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黑暗歲月 與德蘭修女對話
陳麗紅

經歷過生死,令我更能設身處地了解病人的感受;失而復得的健康,讓我更懂得珍惜,也悟出工作的意義。

常說醫護人員要有同理心,從病人角度出發, 伊利沙伯醫院的陳麗紅姑娘應該最能明白,因為她從1993年被病魔纏身,經歷過一段黑暗歲月,全賴閱讀名人的傳記來鼓勵自己,更視德蘭修女為偶像,令她體會到即使做小事,只要做到最好,亦能影響他人。

「多年前我因手術的後遺症,出現腸塞,需要多次跟進,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998年,當時我正懷孕,但小腸穿了,令兒子在28周出世,成為早產嬰,只有1.4公斤,當時我身體非常虛弱,又肺積水,又腹膜炎,未望過兒子一眼,就要入深切治療部,連在海外的親戚也特地返港探望我,以為自己就完了。 之後,身體雖然漸漸康復,但心靈卻久久未能平伏:為何困苦總是降臨到自己身上? 當時唯有靠閱讀來開解自己,希望從逆境中站起來。」幸好,陳姑娘最後也痊癒了。

這次經歷令她更懂得如何用行動去關懷病人, 「我會不時與病人分享這段經歷,因為他們的痛,我試過;他們的藥,我食過,完全知道他們的不安與痛苦,由過來人鼓勵他們,特別見效。」

獲選為傑出員工,陳姑娘最感謝家人的體諒和提名人的支持,「因為我不時要加班,又因診所的事故或應變措施需要在假期上班,但他們都沒有怨言。我亦要多謝我的上司廖綺華提名我,她一直給予我很多支持和鼓勵。」醫院管理局

陳姑娘在最低潮時,閱書無數,緊記名人格言,為自己打氣,如邱吉爾的「悲觀的人在機會中見到困難,樂觀的人在困難中見到機會。」

陳姑娘在最低潮時,閱書無數,緊記名人格言,為自己打氣,如邱吉爾的「悲觀的人在機會中見到困難,樂觀的人在困難中見到機會。」

黑暗歲月沒有擊倒陳姑娘,反而令她變得超級樂觀。

黑暗歲月沒有擊倒陳姑娘,反而令她變得超級樂觀。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行醫路是這樣走出來的
婁培友醫生

做醫生應有的態度:我常問自己,如果你是躺在病床上的人,你想醫生怎樣對自己,我就會怎樣對病人。

今年6月,基督教聯合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 顧問醫生婁培友將會退休,在此特別日子的前夕,婁醫生沒想過會收到這一份大禮。「我本想平靜地退下,沒想過同事會提名我,而且獲獎,有點意外!」他說。

婁醫生在1977年開始實習,先後在伊利沙伯醫院和瑪嘉烈醫院工作,直至1989年到基督教聯合醫院的矯形及創傷外科一直至今。多年來,他亦曾出任不同的重要職位,如香港骨科醫學會會長、香港骨科醫學院院長和醫管局骨科統籌委員會主席,積極推動中港兩地有關骨科的訓練和手術發展;又在公餘到內地偏遠地區做義工,今年三月,他剛於四川成都建成「川港康復中心」。

婁醫生敢做敢言,當初在基督教聯合醫院擔任部門主管,曾面對人手不足的挑戰,「當年只有七位醫生,卻要照顧百位病人,這樣的人手比例,難以提供優質服務,於是我去信醫務衞生署署長,建議他們盡快改善情況。對方最終回應我們的訴求,在大半年內加了三位醫生給我們,才將問題解決。」

婁醫生退休在即,為令交接的工作做得更好,主動在去年10月退下,將部門主管一職交給同事,好讓同事有更多時間熟習骨科的管理和發展,令病患受惠。

婁醫生事事以病人的福祉為依歸,可見,只要醫生用心對待病人,一個簡單的動作,他們亦會銘記於心,婁醫生就是最佳例子。醫院管理局

婁醫生說:「有今日的成績,絕非我一人力量,還得靠同事在背後支持。」

婁醫生說:「有今日的成績,絕非我一人力量,還得靠同事在背後支持。」

婁醫生(右)專注地為病人做手術。

婁醫生(右)專注地為病人做手術。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冷牆變樹林 病童展歡顏
麥淑嫻

即使在規模小的醫院,做多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做,別人總有一天會看得見。

流行曲《我的驕傲》有一句歌詞:「埋頭做 願你可 能為我驕傲更多」,以此來形容獲獎的放射師麥淑嫻最合適不過。

麥淑嫻的第一份工是在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當二級放射師,一做就是24年,其後當上一級放射師主管,直至去年12月獲調任瑪麗醫院。

在兒童醫院廿多年的歲月中,她一直「埋頭做」而締造三大奇「績」,包括(一)將全場「暖化」,邀請義務畫家在冷冰冰的牆上,大筆一揮,將熱帶雨林活現眼前,溫暖病童的心;(二)在十年前,她已有先見之明,將X光片數碼化,以便收藏及跟進病童成長的情況,又創建手推車螢光幕,讓他們抬頭可「欣賞」自己的X光片; (三)與上司、同事、病人相處融合,永無 「托手踭」,創造了該院放射師15年來「零流失」的佳話。

今天,她真的可以令同事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感到自豪,「首先要非常感激上司信任自己,放手讓我發揮,令同事和病人受惠。另外,很多人以為在規模比較小的醫院工作,沒人會知道你做了甚麼好事,今次獲獎,正好證明只要用心做,從細節入手,不管你在甚麼地方工作,總有一天會得到別人的認同,這個獎對我和細院的同事都是一個很大的鼓舞!」醫院管理局

麥淑嫻在兒院工作了廿年,創造了三大奇「績」。

麥淑嫻在兒院工作了廿年,創造了三大奇「績」。

早在十年前,麥淑嫻已有先見之明,將X光片數碼化。

早在十年前,麥淑嫻已有先見之明,將X光片數碼化。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護病如護親
沈禮謙

只要我穿上制服,即使看見血或痰都不怕了。

現職於屯門醫院的沈禮謙當了物理治療技工 33年,「我入行時大概還沒有太多人清楚什麼是物理治療。還記得見工時曾被問及怕不怕骯髒,誰知道只要我穿上制服,即使看見血或痰都不怕了。當年我住在西環,每天到元朗的博愛醫院上班,交通非常不方便,真可算是山長水遠。」他說 。

沈禮謙一做便是33年了,慶幸的是遇到一班好上司及同事。物理治療師會教導他不同病症的成因和病徵,讓他更能了解病人的狀況;新入職的物理治療師亦會請教沈Sir多年的實戰心得,他很高興自己的經驗能夠得到專業認同,更鼓舞的是得到病人對他的信任。

面對「不聽話」的病人,他總是想盡法子去哄,秘訣是投其所好和語氣友善。「記得有位婆婆入院時神志不清,後來我留意到她說的是上海話,便哼一些國語金曲問她懂不懂,結果她果然會唱。到做物理治療時她不肯落地,我便鼓勵她起來跳舞,她竟然聽話照做。原來她年青時真的很喜歡唱歌跳舞。」他認為物理治療的工作,非常著重與病人的溝通及互動,更說看到病人日漸康復就是他工作最大的推動力 !醫院管理局

留有一條長辮的沈禮謙性格好動,熱愛踢波,難怪他說要整天坐在寫字樓的工作反而不適合他。

留有一條長辮的沈禮謙性格好動,熱愛踢波,難怪他說要整天坐在寫字樓的工作反而不適合他。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凡事從心出發
蕭錦綉

我只是將心比心,為病人多走幾步。

護士出身的蕭錦綉,2003年因緣際會被調派到病人服務部。調任後第一天工作便遇上一位病人來投訴,激動地用拐扙把會見室的東西以至天花都打破,令心裡頓時冷了一截。但戰戰兢兢的她竟然越做越投入,盡心處理投訴,提升醫院服務之餘,更消弭病人與醫護人員間的分歧,猶如一個拆彈專家。

提名人羅振邦醫生說,蕭錦綉成功之處是「交心」,凡事從心出發。蕭錦綉說自己只是「將心比心,為病人多走幾步」。今個大年初一得悉一位病人離世,她自願返醫院陪伴死者家人,還跟他們一起哼死者生前最愛聽的〈每當變幻時〉。

「很記得有一對父母投訴其智障兒子入院後死亡。雖然他們沒有呼天搶地,但一直抑壓情緒,也不接受安慰,聲音陰沉且充滿仇恨。我耐心地跟他們說醫者父母心,沒有醫生不想醫好病人。醫生亦和他們真誠對話,終於那母親像缺堤般大哭起來,一下子把喪子之痛釋放出來。」

蕭錦綉回想當初入行只因姑母一句話﹕ 「做護士好,打仗都有工返!」當上後才發覺工作很有意思,亦讓她很早看盡生死,人也變得豁達。

這次得獎,她感謝瑪嘉烈醫院行政總監董秀英醫生、羅振邦醫生、莫毅成醫生、所有同事、護理總經理蔡沛華先生、調派她到病人服務部的前護理總經理黎雪芬女士以及默默支持她的丈夫。 醫院管理局

 「有時做到心力交瘁,也會有放棄的念頭,幸好多得上司和同事支持鼓勵。」

「有時做到心力交瘁,也會有放棄的念頭,幸好多得上司和同事支持鼓勵。」

努力工作之餘,蕭錦綉 (左二 ) 亦盡力做好太太和母親的角色,每年全家必定一起出外旅行,共聚天倫。

努力工作之餘,蕭錦綉 (左二 ) 亦盡力做好太太和母親的角色,每年全家必定一起出外旅行,共聚天倫。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利用所長 自助助人
蘇偉生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才華,希望每個人都能利用一己之長克服短處之餘,還可幫助其他人。

自1992年加入葵涌醫院至今,精神科註冊護士蘇偉生一直肩負服務精神病人及推動精神健康的使命。許多同事對他都不感陌生,皆因早在2007年他已憑一手創立的葵涌醫院劇團贏得傑出團隊獎。翌年,他以葵涌醫院名義啟動Teen幕劇場,以互動劇形式向學生及老師推廣精神健康信息。最近,葵涌醫院劇團又夥拍醫院的戒毒組製作音樂錄像,繼續以不同途徑宣揚精神健康及反歧視。

有見於近年濫藥風氣越來越盛,2012年蘇偉生主動要求調到現職的藥物誤用評估中心,希望幫助更多濫藥人士。蘇偉生對院友及病人家屬關懷備至,在康復路上與他們並肩而行;協助他們重返社區生活,還用心為他們送上小驚喜例如生日蛋糕,令他們喜出望外之餘,亦感受到別人的關心。

蘇偉生表示,不論是過往劇團或今次個人得獎,都希望所做的工作能帶出反歧視和重視精神健康的信息。「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才華,希望每個人都能利用一己之長克服短處之餘,還可幫助其他人。」他說。「感謝提名人葵涌醫院部門運作經理彭樹榮先生、醫院院長盧德臨醫生、同事、病人及其家屬的支持。還有媽媽,她在我遇上逆境時給予莫大的鼓勵。」 醫院管理局

葵涌醫院劇團成員包括同事、病人家屬及社會人士。

葵涌醫院劇團成員包括同事、病人家屬及社會人士。

蘇偉生(中)因撰寫關於精神病人的劇本獲獎而開始踏足台板,他彭勵其他人憑所長幫助他人。

蘇偉生(中)因撰寫關於精神病人的劇本獲獎而開始踏足台板,他彭勵其他人憑所長幫助他人。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無名英雄研數據變身術
臨床資料分析系統團隊 醫管局總辦事處

不少病人都會感謝前線醫護人員,但他們未必知道,原來背後尚有一群無名英雄,默默地將成千上萬的數據,變成重要的資料,提供給前線和管理同事,幫助他們不斷提升服務質素。最佳的例子,就是今次獲得傑出團隊的總辦事處資訊科技服務處隊伍。

隊長李淵粦醫生表示,現時各臨床系統每日收集到大量的數據,如有關病人病況、出入院、急症室、門診和手術室記錄等,經過轉化和匯集至一個中央數據庫,再透過得獎項目「臨床資料分析系統」讓各醫護人員和管理層作出複雜的數據分析,取得所需資料,提升服務質素。

「例如同事輸入問題:在過去10年有多少糖尿病病人的HbA1c指數能達標?在某醫院輪候白內障手術要多久?甚麼抗生素最常用來醫治這隻惡菌和其抗藥性的情況?過去五年有多少前列腺癌病人接受機械人輔助進行的手術?」等問題,系統最快可在三分鐘內回答簡單的查詢,平均一小時已能夠整理出比較複雜的資料。這些數據有助同事們在工作或專業範疇內制定有效的決策,提高服務質素,造福病患。

團隊高級醫療信息經理唐綺霞醫生和系統經理鄭清研補充,醫管局是一間知識型的機構,臨床數據的分析尤其重要,這系統百分百由內部研發,2002年試行後,一直深受前線同事及管理層的支持。現時約有近3,000名同事經常使用系統,單單去年就錄得逾21萬條查詢,10年之間使用量激增了八倍之多。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舉辦20多場的培訓課程都火速爆滿,向隅者眾。在未來,他們計劃提升系統性能及優化用戶介面,並研究把重要的臨床資料融入相關病人治療的流程中,務求精益求精。

對於今次團隊獲獎,李醫生說:「絕對是對資訊科技同事的一個肯定,亦證明了資訊科技同事雖處於後勤, 但仍為病人提供優質的服務。」另外,團隊特別感謝提名人莊立村醫生,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馮康醫生、總辦事處財務及資訊科技總監謝秀玲,臨床管理及報告工作小組各成員和其他總辦事處資訊科技服務處的同僚,他們一直給予團隊寶貴的意見、鼓勵和支持。醫院管理局

隊長李淵粦醫生(左)和兩位核心成員鄭清研(中)和唐綺霞醫生,研究如何優化系統,迎合前線同事所需。

隊長李淵粦醫生(左)和兩位核心成員鄭清研(中)和唐綺霞醫生,研究如何優化系統,迎合前線同事所需。

前線醫護同事去年特製獎座,感激團隊開發的系統。

前線醫護同事去年特製獎座,感激團隊開發的系統。

訪問得獎團隊時,笑聲不絕,人人你一言、我一語,再加上室內又有不少玩意,樂高、扭計骰、籃球等,也許默契和創意,就是這樣鍊成的。

訪問得獎團隊時,笑聲不絕,人人你一言、我一語,再加上室內又有不少玩意,樂高、扭計骰、籃球等,也許默契和創意,就是這樣鍊成的。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畢太(前右三)與團隊致力提升膳食服務質素,只為
令病人食得健康。

畢太(前右三)與團隊致力提升膳食服務質素,只為令病人食得健康。

膳食服務 靜靜起革命
醫療膳食團隊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港島東醫院聯網)

「嘩!想不到醫院的蒸魚都幾好味。」
「這裡的飯夠熱,份量又剛好。」
「原來孕婦生完BB,院方會提供魚湯,方便新手媽媽餵母乳。」

醫院的病人膳食服務一直備受關注,而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的醫療膳食團隊早在17年前,已開始逐步創新,改善膳食生產模式及質素,並以剛開院不久的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作為改革的基地。

隊長畢李明憶述,團隊在1996年開始實行速涼生產,即先將煮熟食物急速降温,待病患進食翻熱時,仍能保持食物營養價值、食物溫度和安全品質。此生產供餐模式已成為醫管局膳食服務發展的新方向。

他們又與資訊科技同事發展一套全面的 「營養膳食電腦系統」,由採購食物、生產食物、分析食物營養價值、為病人制定餐單等,只要同事輸入相關資料,就能一目了然。為實行中央標準化生產,同時做到食譜標準化及推動統一規範特別餐和普通餐的改革,此系統現已推廣至所有醫管局的醫院。

中央廚房發展成熟後,團隊開始注意環保和食物營養的關係。2006年實行 「以素代肉」低碳飲食概念,如蒸肉餅,會以大豆蛋白質代替約三成瘦肉,增加食物纖維,改善口感,保持營養;2010年推出周一無肉餐,省下的買肉錢拿來供應有機蔬菜給病人;2011年實施世衞醫療保健無害化推薦的少肉「均衡菜單」,務求令病人食得健康又環保。

另外,團隊近年亦改善了廚餘的問題,透過與病房合作降低供餐浪費及減少米飯的份量。單是2011年至2012年,院方節省了42,157公斤的食物,等同節省了 431,595港元。

現時,團隊每日為10間醫院提供18,000份餐,是醫管局中最高效率的膳食部門。畢太稱今次團隊奪獎,除了非常感謝廚房、營養部、資訊科技服務處、病房、客戶醫院和中央食品採購部同事的努力付出外,還要特別感激東區醫院的首任行政總監梁明娟醫生,及現任港島東醫院聯網行政事務總經理溫楊金嬋女士的大力支持:「因當初是她們讓我去試行新科技,改善膳食質素,才有今日的成績。」團隊會繼續循健康、環保方向出發,不斷為膳食服務添加創意,令病人更滿意。醫院管理局

透過速涼科技,院方在兩個半小時內,就能向客戶醫院供應2,000份速涼餐。
透過速涼科技,院方在兩個半小時內,就能向客戶醫院供應2,000份速涼餐。

透過速涼科技,院方在兩個半小時內,就能向客戶醫院供應2,000份速涼餐。

團隊提倡低碳飲食,鼓勵以素代肉。

團隊提倡低碳飲食,鼓勵以素代肉。

風冷櫃可將一些蒸或焗的菜式迅速降溫。

風冷櫃可將一些蒸或焗的菜式迅速降溫。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中心成立兩年多便獲獎,絕對是團隊的一枝強心針。

中心成立兩年多便獲獎,絕對是團隊的一枝強心針。

全港首間關節置換中心
香港佛教醫院關節置換中心 (九龍中醫院聯網)

數年前,伊利沙伯醫院排期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需時四年,累積個案高達1,000宗。為解決問題,該院醫生開始在聯網其他醫院尋覓適合地方,成立本港首間關節置換中心,加快為病患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最後,關節置換中心選址在香港佛教醫院,並於2010年12月開始運作。隊長袁偉康醫生表示,中心主力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置換手術,至今已處理逾千宗個案,效果亦非常理想,病人的傷口感染率低於0.1%,遠低於標準的1%。手術方面,亦由在伊院一周只安排一天手術期,變成在佛教醫院一周可有四天的手術期,大大縮短病人排期做手術的時間。

不過,有時快亦未必好。原來很多長者都未做好心理準備,往往以為要等上好一段時間,才有機會做手術,所以縮短排期做手術時間反而令他們抗拒,有的甚至在最後一刻臨陣退縮,成為中心初期的手術室應用率只有七成的主要原因。於是,團隊立即想出「一個都不能少」的替補機制,即當有病人放棄時,立即在等待名單上找人補上。結果,手術室的應用率即時提升至九成。

另一位隊長蘇恆光醫生補充,中心的手術室、病房及日間康復中心設於同一樓層,有利於團隊間緊密聯繫,亦方便為病人及康復者提供「一條龍」服務。在未來,他們會集中研究止痛方法,盡量做到效果佳和副作用少。

對於今次獲獎,他們非常感謝兩院同事的配合,因當時佛教醫院沒有手術室、骨科和麻醉科醫生,或相關的醫護人員,他們要進行跨院跨部門的調配,才能成立中心。兩人又特別感謝九龍中醫院聯網總監熊志添醫生,以及香港佛教醫院行政總監卓贊醫生,在過程中提供寶貴意見和大力支持,令中心運作得有聲有色。 醫院管理局

中心主力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置換手術。

中心主力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置換手術。

康復者在醫護人員悉心指導下,進行物理治療。

康復者在醫護人員悉心指導下,進行物理治療。

袁偉康醫生(左)和蘇恆光醫生坦言,當時要進行跨院跨部門的調配,過程雖艱辛,但想到有更多老人家受惠,也膽粗一試。

袁偉康醫生(左)和蘇恆光醫生坦言,當時要進行跨院跨部門的調配,過程雖艱辛,但想到有更多老人家受惠,也膽粗一試。

團隊走出辦公室,培養默契。

團隊走出辦公室,培養默契。

團隊走出辦公室,培養默契。

團隊走出辦公室,培養默契。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李啟煌醫生(前):「感謝管理層對團隊鼎力支持和任,有今天的成績,全賴團隊中每一位同事努力付出。」

李啟煌醫生(前):「感謝管理層對團隊鼎力支持和任,有今天的成績,全賴團隊中每一位同事努力付出。」

以高效優質 將不可能變可能
九龍東白內障醫療團隊

回想2009年,基督教聯合醫院重建計劃還未落實,面對資源和人手短缺,以及九龍東人口老化的壓力,區內白內障病人平均要等十年才能接受手術,總輪候人數多達一萬人。為扭轉這情況,一個跨部門的白內障醫療團隊成立,發揮聯網合作精神,利用九龍東聯網內兩間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及將軍澳醫院)的資源互補不足。他們透過設備更新、人才培訓和簡化流程,將每年的手術量大幅提高五倍。 在短短四年間,白內障病人的平均輪候時間由2009年的10年,大大縮減至現在只需一年。

九龍東白內障醫療團隊能夠做出這樣的成績,使區內的白內障病人大為減少,從而提高長者生活質素及減少意外受傷機會,實在令人鼓舞。

如何能在提高手術效率的同時,亦提升服務及安全質素?領導九龍東白內障醫療團隊的眼科部門主管及顧問醫生李啟煌醫生說:「我們首先簡化門診部驗眼程序,再根據病情將病人分類,最後手術室各方面設備和設計都重新編排,從而提升手術安全性和效率。另外,我們也很重視手術的安全性,我們的白內障手術併發率比起國際標準還要低。」

團隊成立以來,已令逾15,000名白內障病人重見光明。調查顯示,病人對九龍東白內障醫療團隊的整體服務滿意率更高達99.5%,可見他們的服務得到病人的肯定, 成為醫管局傑出團隊亦實至名歸。醫院管理局

T團隊每年進行多達5,000宗白內障手術,發揮以病人為本精神,為九龍東白內障病人提高生活質素。

T團隊每年進行多達5,000宗白內障手術,發揮以病人為本精神,為九龍東白內障病人提高生活質素。

跨部門團隊緊密合作,讓更多人更快登上光明列車。

跨部門團隊緊密合作,讓更多人更快登上光明列車。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

隊長廖慧嫻(前排右二)和小組成員齊說:「Yes! We can!」

從根本出發 保障藥物安全
新界東聯網藥物安全促進小組(護理)

「醫療事故零容忍」── 願景宏大,卻是患者和醫者的共同心願,也成就了新界東聯網藥物安全促進小組(護理)今天的成績。

小組隊長、現任總行政經理(護理)廖慧嫺表示,小組開步時工作較簡單,例如針對派錯藥問題,小組提出「三核五對」的派藥指引,但即使護士對三核五對已非常熟悉,仍有派錯藥的情況出現。為鑽進事情的核心,小組特別與前線護士傾談,了解派藥遇到的困難。

「我最記得一位護士這樣說﹕『本來派藥就好像織毛衣,高針低針很容易,可惜我們是站在彌敦道中心編織呢!』」原來派藥的過程常遇到突發的障礙或打擾,於是小組設法以不同方法協助護士準確地派藥。

廖慧嫺續說﹕「為使同事能專心派藥,我們在派藥車上貼上『請勿騷擾』提示,又特別設計搶眼外衣給派藥的同事,讓病房內所有人都看到護士在派藥,切勿騷擾。結果有些醫院認為作用很大,但有些則發覺因外衣太顯眼,病人都找派藥同事幫忙,反而打擾派藥工作,可見小組的工作沒完沒了。」

又例如小組發現,單是「一日一次/兩次/四次」的服藥法,竟然也有多種演繹,導致派藥給病人的時間不一,增加派錯藥風險。但要統一新界東聯網的派藥時間,好不容易,經過不停的開會討論和協調才能達成。

把藥派好,是實現醫療零事故、幫助病人康復的重要一環,也是小組其中一項針對藥物安全的重點工作。廖慧嫺說,小組會不斷檢討措施的成效,多管齊下,持續改良。

她感謝同事上下一心,並正思量如何善用獎金與新界東聯網的護士分享獲獎喜悅。醫院管理局

特別設計的外衣給派藥同事穿著。

特別設計的外衣給派藥同事穿著。

派藥車上貼上「請勿騷擾」提示,以免其他人騷擾派藥工作。

派藥車上貼上「請勿騷擾」提示,以免其他人騷擾派藥工作。

頁首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Google+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