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

很多人都會發覺記憶力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差。其中有部份人會出現較嚴重的記憶問題,影響到日常生活,這就是認知障礙症早期的病徵。我們會討論有關導致記憶問題的原因及當發覺自己及身邊的人有記憶問題應怎樣尋求協助。

1. 不同類型的思覺失調

醫護人員會透過與患者及其家人會面,以了解患者的病徵及病狀,從而選擇適合的治療。

思覺失調的診斷光譜中有着不同的類型,包括:
  • 精神分裂症
  • 妄想症
  • 分裂情感性疾患
  • 躁狂抑鬱症
  • 藥物誘發性思覺失調
  • 官能性思覺失調

2. 初發思覺失調與精神分裂症

在思覺失調病發前,患者可能會經歷一段短時期的思緒紊亂(準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的病徵可能令患者恐懼、不安,甚至痛苦。初次經歷思覺失調病徵的患者可能難以理解這種令人困惑而陌生的感覺。

思覺失調類別當中的精神分裂症亦是一種影響腦部的疾病,總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一的人會受其影響。它的主要徵狀包括幻覺、妄想以及言語和行為錯亂,同時患者在社交及工作上亦會有明顯障礙。這些徵狀相信是源於腦部神經中多種化學物質活動失調,其中包括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物質過度活動。抗思覺失調藥物能夠糾正大腦神經的活動失調,從而減輕患者的病徵。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和復康訓練亦相當重要。患者於病發初期接受治療,對於其康復是極為重要的,所以患者應及早尋求精神科評估及治療。本文將探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病徵、治療等各範疇。

3. 甚麼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腦部疾病。腦內不同區域的腦神經功能失調,產生思想和感知錯亂,並由此引申出語言和行為的異常及情緒的顯著轉變。總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患上這種疾病,多數患者於二十至三十歲首次病發。

4. 甚麼因素導致精神分裂症?

如同糖尿病及癌症等複雜的生理疾病一樣,「個人腦部先天的脆弱性」與「外在環境壓力」之間相互作用,促成了精神分裂症的發生。

家族遺傳是造成「腦部先天的脆弱性」的最主要成因。精神分裂症的遺傳與血型的遺傳不同;血型的遺傳只涉及單一基因,而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則關乎眾多的基因。我們當中不少人,雖然父母並沒有任何精神分裂症的徵狀,但仍然可能從其父母中,隨機抽樣地繼承了一些可引致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只是數目甚少,不足以發病。所以,即使我和我的伴侶雙方均沒有精神分裂症,我們的子女仍有百分之一的患病風險。若雙親都患病,其患病的機率是百分之三十,換言之還有百分之七十的機會倖免。

雖然如此,精神分裂症並不完全是由遺傳所致。一對長相完全一樣的孿生兒,若其中一人患病,另一人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機會為百分之五十,並非百分之一百,即意味著促成病發的原因,不單是遺傳因素,還有外在環境壓力的影響。

生活中各種令人傷心及精神耗損的事,例如童年時受虐待、成長期經歷失戀、受學業、工作及家庭負擔等,造成「精神壓力」。若一個人基於遺傳因素,腦部先天上有精神分裂症的傾向,當面對外來精神壓力,腦袋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時,精神分裂症即告發生。除了精神壓力之外,外在環境壓力亦可來自因濫用藥物(如服用大麻) 對大腦的毒性。

5. 精神分裂症有甚麼主要病徵?

精神分裂症的病徵,可分為「陽性病徵」和「陰性病徵」兩大類別。

「陽性病徵」包括妄想、幻覺、言行錯亂。「妄想」是指思想上的錯亂,例如堅信一些與事實不符、違反邏輯、又不能用自己所身處的社會文化(例如宗教、習俗)所解釋的錯誤觀念。「幻覺」是指一個人聽到(最常見)、看到、聞到或身體感覺到一些不存在的東西,這是一種感官上的異常。

「陰性病徵」有情感遲鈍、缺乏積極性、思想異常貧乏。除了陽性及陰性病徵之外,患者還會出現大腦認知能力的受損,例如專注力、判斷力及記憶力衰退。這些病徵使患者的社交及工作能力大大下降。

6. 腦細胞功能障礙如何引致精神分裂症的病徵?

腦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科學家至今對它仍未有充分的認識,因此亦未能完全理解腦部功能障礙如何引起精神分裂症的每一種病徵。目前醫學界較為清楚的是腦內化學物質「多巴胺」的異常狀況,會引致腦部功能障礙所造成的「陽性病徵」。

「多巴胺」是腦部的重要化學物質,其中一個作用是促成我們對於外界事物產生動機,並了解這些事物對自己的重要性。我們的腦部每天都會釋出適量的「多巴胺」,這樣我們才會在遇到周遭各種客觀事物時,有能力就這些事物對自己的重要性作出正確判斷。例如,當我們見到一名男子持刀走向自己,腦中「多巴胺」會發揮作用令我們知道他的行動是與自己有關聯,正確地了解到他正準備傷害自己。這合理的想法是根據外在環境的真實情況所產生的。

可是,若「多巴胺」過量及不恰當地釋出,就會使人無法正確地了解外界的客觀事物,錯誤地認定一些外界事物對自己有巨大的重要性。例如,這個人雖沒有犯法,但他會相信街上每一個巡邏的警察,都是為了搜捕他而走在街上的,這想法便成了一個「妄想」。大腦中「多巴胺」過量釋出,使他失去了理性推論的能力,錯誤地理解外界事物與自己的關聯,即使毫無客觀證據,還是深信不疑,使他整天都不敢外出,以免「被捕」。這是由腦部過量的「多巴胺」活動而產生之不合理想法。

7. 如何醫治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復康訓練。

由於腦神經科學的發展,現時的藥物已能夠有效地糾正腦部化學物質的反常狀態,從而使一些病徵(主要是「陽性病徵」)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緩。而心理治療有助患者妥善地處理一些使他們苦惱及嚴重威脅他們的病徵。

至於治療「陰性病徵」,主要是依靠精神科的復康訓練,例如社交技巧訓練、輔助就業等。要減慢患者喪失對事物的動機及工作的能力,儘早接受復康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患者接受精神科的復康訓練,就有如手腳受傷後接受物理治療,透過適當的伸展及力量訓練去防止肌肉的萎縮一般。

精神科的復康訓練能夠讓患者重拾在日常生活及工作間所需要的人際相處技巧。透過安排患者擔任一份與其能力相符的工作,能令患者維持對工作的動力以及掌握工作的技巧。擁有一份職業亦能大大提升患者的自我價值。

「家庭介入措施」亦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正如前述,精神壓力是精神分裂症首次病發及復發的重要成因。醫學研究已有力地證明,若家人對患者持敵對、苛責、挑剔的態度,又或過分呵護患者,都會令精神分裂症更容易復發。家人因為患者的「陰性病徵」而感到沮喪,雖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批評及敵對態度並無助於患者的康復進度,反而會為患者增添壓力,促使病症復發。

在「家庭介入措施」中,治療師會幫助家人釐清面對的各種問題以及每個問題的解決方法,鼓勵家人之間的溝通及互相尊重,並為家人提供有關疾病的資料,以減少對病人的責怪以及家人的自責。

8. 藥物治療如何有助舒緩「陽性病徵」?

醫學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完全理解精神科藥物如何舒緩「陽性病徵」。根據現時醫學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精神科藥物是藉著抑制腦內「多巴胺」的過多活動,從而使患者不再對周遭的事物賦予錯誤的個人意義。簡單來說,即是令患者不再產生「妄想」。但患者並不會即時丟掉既有的「妄想」,而是這些「妄想」不再那麽令患者朝思暮想,苦惱因而漸漸減少;患者隨之能用另一種想法去解釋其所面對的事物。若用前述的例子來說,就是患者開始了解到自己經常遇到警察,只因警察正在執行日常巡邏,而不是為了追捕自己,否則為何多次遇到警察,但自己仍未有被捕。

9. 藥物治療有何副作用?

第一代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會產生類似帕金遜病徵的副作用,例如手震、四肢僵硬、行動緩慢等。但過去廿年間腦神經科學的進步,催生了第二代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其類似帕金遜病徵的副作用顯著減低。可是,此種藥物亦有副作用,就是增加代謝綜合症的風險,包括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及體重增加。但只要病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適量運動和控制飲食,這些風險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其實,所有藥物均同時具備療效和副作用,當其療效超過其副作用,醫生才會建議病人服用。再者,藥物的副作用往往因人而異,甚至可以是大異,患者應向醫生報告這些問題,從而有助醫生可以調整用藥以盡量減少副作用。害怕副作用而完全拒絕藥物治療是一種不智的做法,因為即使一種藥物有副作用,醫生永遠有調較藥物份量、轉藥甚至停藥的選擇。

10. 為何當患者的精神狀態恢復穩定後,仍不能停服治療藥物?

精神科藥物能夠有效舒緩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病徵」,可是它不能從根本地矯正腦部病變的細胞結構,它只能盡量糾正腦內化學物質的不正常活動。打個比喻,精神科藥物的療效並不如抗生素般,能消滅體內病菌;其角色較像是「血壓藥」,調節已老化的血管和心臟的運作,從而調節血壓水平。

所以患者在停藥後,復發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在大部分情況下,醫生會建議患者即使從一次病發中康復過來,仍要按醫生指示繼續服藥,以鞏固康復的情況,大大減低再次病發的風險。

11. 精神科藥物治療是否在操控患者的心智?

精神分裂症奪去了患者對自己心智的控制權,而精神科藥物正是在糾正大腦的功能失調,協助患者重拾這種控制權,所以「藥物治療操控患者心智」一說,全屬誤解。相比之下,「危害精神毒品」,如 「K仔」、「冰毒」等,就是靠破壞一個人的大腦,從而操控他的心智。

(感謝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崔永豪醫生及葉錫霖醫生撰寫本文章)

相關網站 / 參考資料

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

Kapur, S. 2003. Psychosis as a state of aberrant salience: a framework linking biology, phenomenology, and pharmacology in schizophrenia. Am J Psychiatry, 160, 13-23.

延伸閱讀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amphlets
精神健康教育小冊子
思覺失調
© 2024 | 醫院管理局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版權所有
捐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