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了适应性网页设计后,你可简易地变更字型大小,配合个人需要。
假如你使用桌上型电脑浏览,近代的浏览器可让用家按著Ctrl键(在Macintosh键盘上是Command键)和+/-键来放大或缩小字型,而按著Ctrl键和0则可回复预设大小。
使用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时,你只需在萤幕上滑动手指便能放大或缩小图文。
你也可透过选项单来变更字型大小。
在页面的选项单选择「缩放」,然后按「+」放大。
思觉失调是一种脑部疾病。思觉失调会影响患者的思想和大脑功能,从而影响患者与现实的联繫。思觉失调多在年轻人身上初发,思觉失调病例发病年龄大多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其中男性病发年纪较女性早三到五年。如同其他医学疾病一样,思觉失调是可治疗的。事实上,更早的诊断和良好的治疗是可以令思觉失调患者理想地康復。
医护人员会透过与患者及其家人会面,以了解患者的病徵及病状,从而选择适合的治疗。
在思觉失调病发前,患者可能会经歷一段短时期的思绪紊乱(准思觉失调症)。思觉失调的病徵可能令患者恐惧、不安,甚至痛苦。初次经歷思觉失调病徵的患者可能难以理解这种令人困惑而陌生的感觉。
思觉失调类别当中的精神分裂症亦是一种影响脑部的疾病,总人口中约有百分之一的人会受其影响。它的主要徵状包括幻觉、妄想以及言语和行为错乱,同时患者在社交及工作上亦会有明显障碍。这些徵状相信是源于脑部神经中多种化学物质活动失调,其中包括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物质过度活动。抗思觉失调药物能够纠正大脑神经的活动失调,从而减轻患者的病徵。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和復康训练亦相当重要。患者于病发初期接受治疗,对于其康復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患者应及早寻求精神科评估及治疗。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病徵、治疗等各范畴。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脑部疾病。脑内不同区域的脑神经功能失调,产生思想和感知错乱,并由此引申出语言和行为的异常及情绪的显着转变。总人口中约有百分之一的人会患上这种疾病,多数患者于二十至三十岁首次病发。
如同糖尿病及癌症等复杂的生理疾病一样,「个人脑部先天的脆弱性」与「外在环境压力」之间相互作用,促成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家族遗传是造成「脑部先天的脆弱性」的最主要成因。精神分裂症的遗传与血型的遗传不同;血型的遗传只涉及单一基因,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则关乎众多的基因。我们当中不少人,虽然父母并没有任何精神分裂症的徵状,但仍然可能从其父母中,随机抽样地继承了一些可引致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只是数目甚少,不足以发病。所以,即使我和我的伴侣双方均没有精神分裂症,我们的子女仍有百分之一的患病风险。若双亲都患病,其患病的机率是百分之三十,换言之还有百分之七十的机会倖免。
虽然如此,精神分裂症并不完全是由遗传所致。一对长相完全一样的孪生儿,若其中一人患病,另一人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机会为百分之五十,并非百分之一百,即意味着促成病发的原因,不单是遗传因素,还有外在环境压力的影响。
生活中各种令人伤心及精神耗损的事,例如童年时受虐待、成长期经歷失恋、受学业、工作及家庭负担等,造成「精神压力」。若一个人基于遗传因素,脑部先天上有精神分裂症的倾向,当面对外来精神压力,脑袋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时,精神分裂症即告发生。除了精神压力之外,外在环境压力亦可来自因滥用药物(如服用大麻) 对大脑的毒性。
精神分裂症的病徵,可分为「阳性病徵」和「阴性病徵」两大类别。
「阳性病徵」包括妄想、幻觉、言行错乱。「妄想」是指思想上的错乱,例如坚信一些与事实不符、违反逻辑、又不能用自己所身处的社会文化(例如宗教、习俗)所解释的错误观念。「幻觉」是指一个人听到(最常见)、看到、闻到或身体感觉到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一种感官上的异常。
「阴性病徵」有情感迟钝、缺乏积极性、思想异常贫乏。除了阳性及阴性病徵之外,患者还会出现大脑认知能力的受损,例如专注力、判断力及记忆力衰退。这些病徵使患者的社交及工作能力大大下降。
脑部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科学家至今对它仍未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亦未能完全理解脑部功能障碍如何引起精神分裂症的每一种病徵。目前医学界较为清楚的是脑内化学物质「多巴胺」的异常状况,会引致脑部功能障碍所造成的「阳性病徵」。
「多巴胺」是脑部的重要化学物质,其中一个作用是促成我们对于外界事物产生动机,并了解这些事物对自己的重要性。我们的脑部每天都会释出适量的「多巴胺」,这样我们才会在遇到周遭各种客观事物时,有能力就这些事物对自己的重要性作出正确判断。例如,当我们见到一名男子持刀走向自己,脑中「多巴胺」会发挥作用令我们知道他的行动是与自己有关联,正确地了解到他正准备伤害自己。这合理的想法是根据外在环境的真实情况所产生的。
可是,若「多巴胺」过量及不恰当地释出,就会使人无法正确地了解外界的客观事物,错误地认定一些外界事物对自己有巨大的重要性。例如,这个人虽没有犯法,但他会相信街上每一个巡逻的警察,都是为了搜捕他而走在街上的,这想法便成了一个「妄想」。大脑中「多巴胺」过量释出,使他失去了理性推论的能力,错误地理解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联,即使毫无客观证据,还是深信不疑,使他整天都不敢外出,以免「被捕」。这是由脑部过量的「多巴胺」活动而产生之不合理想法。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復康训练。
由于脑神经科学的发展,现时的药物已能够有效地纠正脑部化学物质的反常状态,从而使一些病徵(主要是「阳性病徵」)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而心理治疗有助患者妥善地处理一些使他们苦恼及严重威胁他们的病徵。
至于治疗「阴性病徵」,主要是依靠精神科的復康训练,例如社交技巧训练、辅助就业等。要减慢患者丧失对事物的动机及工作的能力,尽早接受復康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患者接受精神科的復康训练,就有如手脚受伤后接受物理治疗,透过适当的伸展及力量训练去防止肌肉的萎缩一般。
精神科的復康训练能够让患者重拾在日常生活及工作间所需要的人际相处技巧。透过安排患者担任一份与其能力相符的工作,能令患者维持对工作的动力以及掌握工作的技巧。拥有一份职业亦能大大提升患者的自我价值。
「家庭介入措施」亦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正如前述,精神压力是精神分裂症首次病发及復发的重要成因。医学研究已有力地证明,若家人对患者持敌对、苛责、挑剔的态度,又或过分呵护患者,都会令精神分裂症更容易復发。家人因为患者的「阴性病徵」而感到沮丧,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批评及敌对态度并无助于患者的康復进度,反而会为患者增添压力,促使病症復发。
在「家庭介入措施」中,治疗师会帮助家人釐清面对的各种问题以及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鼓励家人之间的沟通及互相尊重,并为家人提供有关疾病的资料,以减少对病人的责怪以及家人的自责。
医学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完全理解精神科药物如何舒缓「阳性病徵」。根据现时医学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精神科药物是藉着抑制脑内「多巴胺」的过多活动,从而使患者不再对周遭的事物赋予错误的个人意义。简单来说,即是令患者不再产生「妄想」。但患者并不会即时丢掉既有的「妄想」,而是这些「妄想」不再那麽令患者朝思暮想,苦恼因而渐渐减少;患者随之能用另一种想法去解释其所面对的事物。若用前述的例子来说,就是患者开始了解到自己经常遇到警察,只因警察正在执行日常巡逻,而不是为了追捕自己,否则为何多次遇到警察,但自己仍未有被捕。
第一代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会产生类似帕金逊病徵的副作用,例如手震、四肢僵硬、行动缓慢等。但过去廿年间脑神经科学的进步,催生了第二代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其类似帕金逊病徵的副作用显着减低。可是,此种药物亦有副作用,就是增加代谢综合症的风险,包括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及体重增加。但只要病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适量运动和控制饮食,这些风险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其实,所有药物均同时具备疗效和副作用,当其疗效超过其副作用,医生才会建议病人服用。再者,药物的副作用往往因人而异,甚至可以是大异,患者应向医生报告这些问题,从而有助医生可以调整用药以尽量减少副作用。害怕副作用而完全拒绝药物治疗是一种不智的做法,因为即使一种药物有副作用,医生永远有调较药物份量、转药甚至停药的选择。
精神科药物能够有效舒缓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病徵」,可是它不能从根本地矫正脑部病变的细胞结构,它只能尽量纠正脑内化学物质的不正常活动。打个比喻,精神科药物的疗效并不如抗生素般,能消灭体内病菌;其角色较像是「血压药」,调节已老化的血管和心脏的运作,从而调节血压水平。
所以患者在停药后,復发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在大部分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患者即使从一次病发中康復过来,仍要按医生指示继续服药,以巩固康復的情况,大大减低再次病发的风险。
精神分裂症夺去了患者对自己心智的控制权,而精神科药物正是在纠正大脑的功能失调,协助患者重拾这种控制权,所以「药物治疗操控患者心智」一说,全属误解。相比之下,「危害精神毒品」,如 「K仔」、「冰毒」等,就是靠破坏一个人的大脑,从而操控他的心智。
(感谢青山医院精神健康学院 崔永豪医生及叶锡霖医生撰写本文章)
英国皇家精神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