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了適應性網頁設計後,你可簡易地變更字型大小,配合個人需要。
假如你使用桌上型電腦瀏覽,近代的瀏覽器可讓用家按著Ctrl鍵(在Macintosh鍵盤上是Command鍵)和+/-鍵來放大或縮小字型,而按著Ctrl鍵和0則可回復預設大小。
使用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時,你只需在螢幕上滑動手指便能放大或縮小圖文。
你也可透過選項單來變更字型大小。
在頁面的選項單選擇「縮放」,然後按「+」放大。
很多人都覺得小朋友活潑開朗,不會像成年人一樣有情緒問題。但事實上,有些小朋友和青少年常常會覺得焦慮不安,又或者鬱鬱寡歡,只是他們未必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以致未能對症下藥。讓我們多了解一下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及早識別和幫助他們。
常見的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問題包括抑鬱症和焦慮症。抑鬱症在兒童期是非常少見,但在青少年階段便漸漸增加,而且女性患者比男性為多。而焦慮症則是與焦慮有關的精神病的總稱。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的焦慮症包括分離焦慮症、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和廣泛性焦慮症。硏究結果顯示兒童及青少年患有焦慮症的情形並非罕見,大約一百個兒童或青少年有三至四個案例。至於躁狂抑鬱症在兒童期則非常罕見。
和成人的抑鬱症一樣,兒童及青少年會有持續兩星期以上的病徵,如情緒低落、其他病徵包括易發脾氣、對大部分事情都失去興趣、食慾或體重有顯著的減少或增加、失眠或睡眠過多、疲倦、緊張或思想行動緩慢、難以集中精神、不合乎常理的內疚感或絕望、和自殺意念或行為。有一部份的病人,可能會有更嚴重的徵狀,例如妄想、幻覺等。但礙於他們的表達能力,有時他們未必能清楚說出他們的感受,他們的徵狀反而是呈現在一些日常生活的影響,如學業、成績退步、學習散漫、提不起勁、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等。這些行為上的轉變,可能更容易被人察覺,但如果忽略了背後的抑鬱症,只靠一般的管教方式去處理是無補於事的。
抑鬱症受到一定的遺傳因素影響,但遺傳的模式只是會提高了患者的下一代患有抑鬱可能性的機會,而並不是保證患者的下一代一定會被遺傳這種病。在沒有遺傳因素的情況下,抑鬱症亦可能會發生。另外,環境因素,例如家庭關係問題、缺乏社交支持網絡、生活上遇上一些較大的壓力或轉變,無法適應,一些慣性的負面思想等,亦可能引致抑鬱症。
過半數的患者都會有復發的機會,而復發的原因,常常與環境因素有關。有一小部份患者會演變成躁狂抑鬱症。需要留意的是抑鬱症與自殺行為息息相關,所以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儘量減低復發的機會。
治療青少年期的抑鬱症需多管齊下,從多方面着手:動員家人、老師、同輩,對患者用聆聽方式多了解,支持及諒解患者,改善家庭關係,增強支持網絡,利用認知行為治療法去改變他們的一些思想方法,而抗抑鬱藥亦可以幫助一些較嚴重的患者。
焦慮是一種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擔心或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當焦慮出現時,常伴隨一些生理的病徵,包括心悸、心跳加快、暈眩、呼吸困難、出汗增多、身體顫抖、胃部不適、或腹瀉等。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因為某些事、人物、或場合的不確定而感到焦慮,例如面對考試或上台表演,這些焦慮常是短暫性的,是對特定情況下可以理解的正常反應,並非是一種精神病。但如果兒童焦慮的程度較嚴重,而且持續一段時期以致影響日常生活、社交及學習,他/她便有可能患上焦慮症。
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的焦慮症包活分離焦慮症、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和廣泛性焦慮症。分離焦慮症的徵狀主要是與害怕離開身邊常照顧他/她的重要成人(通常是父母或照顧者)有關。當面臨分離時,或知道將要分離時,該兒童會變得十分驚惶,會擔心大人會遭遇不測,或有禍事發生以致不可再重聚;不肯上學;沒有熟人陪伴下不睡覺;惡夢的內容多數與分離有關;不能獨自留在熟悉的地方;時常抱怨身體不適 (例如頭痛、胃痛、或嘔吐)。恐懼症的徵狀則主要是對某些事物或情境表現過分恐懼;而迴避這些事物或情境。至於社交焦慮症,患者主要是害怕面對陌生人,當需要接觸陌生人時,會顯得尷尬、害羞、或過度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十分憂慮出席一些可能被人注意的場合;在某些社交場合顯得非常緊張、沈默,渴望儘早離開。而廣泛性焦慮症的徵狀則包括緊張不安、煩躁、容易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肌肉僵硬難以放鬆和失眠。患者隨時隨地容易感到焦慮不安,但是他並不清楚造成焦慮的原因,好像感到隨時將有禍事發生。他們所憂慮和害怕的事物、情境或活動可十分廣泛。
有些人與生俱來易產生焦慮。例如本身容易焦慮、緊張;或者有其他家族成員亦曾患上焦慮症。有時,焦慮症會隨著某些「誘因」的出現而一觸即發。這些「誘因」包括於應付不來的外在壓力或生活轉變,例如轉校、功課壓力、親人患病或離異等等。亦有一些焦慮症是在患者經歷過一次心理創傷之後才開始出現的。而在某些情況下,患者心中有杞人憂天的悲觀想法,常常擔心禍事會發生,或者太刻意迴避曾令自己不安的處境。患者的負面想法和逃避的行為模式,會令焦慮的症狀繼續維持下去。另外,誤用藥物或某些症病 (如內分泌失調) 都有可能促使焦慮症狀的出現。
很多焦慮症患者會隨著誘因的消失或減弱 (如漸漸適應了新學校),他們的病徵會有明顯改善,甚至完全康復。那些性情開朗、豁達、適應力強的人,他們痊癒得更快。
如果家長察覺子女持續出現上述焦慮症的病徵達四星期以上,而且已對他/她的日常生活,學習或社交造成負面影響,便應尋求專業協助。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詳細了解該兒童的病徵與病因,然後定下適當的治療方法。治療方法大致分心理輔導,行為訓練和藥物治療三類。家庭成員的諒解,支持和協助亦是相當重要的。家長若明白治療的重點,並在家中幫助子女,療效自然會更加明顯和持久。
(感謝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譚鳳翎醫生撰寫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