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athologist’s illuminating journey through the world of light art

「高手在HA」系列

燈光 ‧ 行醫 ‧ 藝術路

光影 • 生死  光影 • 生死

 

心理學家榮格說:「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黑暗中燃點光明。」 光明,除了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藝術媒介。


舞台及製作藝術碩士畢業作品《病理誌》,以燈光表達陳碧云對病理學的反思。

威爾斯親王醫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顧問醫生陳碧云(又名陳一云)是病理科專家,也是燈光藝術家。她認為醫學和藝術都源於「看見」。「光很抽象,但很重要。我們檢視病人狀況或醫學圖像,不能沒有光;而視覺主導藝術世界,如繪畫、戲劇、攝影等,也是靠『看見』才能接收表演者和藝術家想傳遞的訊息。」

燈光為藝術媒體

陳碧云解釋,不同藝術形式通過不同媒體,傳遞意念和訊息。例如繪畫用畫布畫筆、攝影用相機、話劇靠演員、道具、舞台說故事,而燈光藝術就是利用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燈光,加上強弱不同的光暗和方向,營造各種氣氛和模擬場景,從中訴情說意。隨著戲劇發展,現在說故事不只靠文本,德國劇場學者漢斯‧蒂斯‧雷曼的代表作《後戲劇劇場》強調各種藝術元素如燈光、音樂、舞台美術等,皆可獨立成為主角,製作完整演出,表達主題。

隨燈追夢30年

陳碧云追求燈光藝術之路近30年。她記得,當年會考後的暑假首次參加市政局校際戲劇匯演得獎,自此迷上戲劇。即使唸醫科時學業繁重,仍堅持參與,其間她擔任過演員、編劇、導演等。由於業餘劇團難邀燈光設計師合作,於是她一邊自學一邊創作,最後愛上這門藝術。擁有多年燈光設計的經驗後,她2011年考進香港演藝學院,修讀舞台及製作藝術碩士,主修燈光設計,鑽研燈光科技和探索創作理念,提升作品深度。


陳碧云是病理科醫生,主力鑽研頭頸組織病理,提供病理診斷。

燈光藝術也照亮了陳碧云選擇病理科的路向。「讀醫期間,我花多了一年時間唸額外的醫學科學學位課程(課程現已取消),其間學習做科研及參與劇場工作。當年的指導老師病理學教授鄒希聖,也曾以病理學知識製作劇目並親任演員,我覺得他很有型。原來醫學和戲劇兩者可相容,啟發了我對病理學的興趣。」

反思病患所需

一般人認為醫學是理性思考,而藝術是感性,但對陳碧云來說,兩者皆可結合。「以我的舞台及製作藝術碩士畢業作品《病理誌》為例,一小時的燈光表演選址在威院的病理教學實驗室。我希望透過燈光營造氣氛,呈現醫學場景,刺激觀眾回想與醫學有關的經歷和感受,探索醫療系統與現代人之間的關係。對我來說,在顯微鏡下看病理組織切片,不只反映病人患了哪種疾病,更重要是細想病人背後所需。醫學和藝術其實是從不同層面思考人的需要,體現對人的關懷吧!」

 

 

 

電郵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微博 分享至Twitter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