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11/2016
Integrated Mental Health Programme (Chinese only)
------------------------------------------------------------------------------------------------------------------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全世界目前約有近3.5億人罹患抑鬱病,估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世界疾病排行榜第二位,僅次於心血管毛病,而在基層醫療系統中,抑鬱病及焦慮症是兩種最常見的精神病患,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家庭醫學部2011年至2016年的臨床數據分析檢索系統亦顯示,在每年80多萬求診人次當中,因為情緒問題而諮詢新界東聯網家庭醫學部普通科門診的人次有增加趨勢,最常見的情緒問題包括失眠、抑鬱和焦慮。

 新界東醫院聯網社區及基層健康服務總監李錦滔教授表示︰「在香港,抑鬱病及焦慮症的病人以往通常會轉介至精神科,但部分病人因怕被標籤而延誤求診,令病情惡化。醫管局遂於2010年推出『綜合心理健康計劃』,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及社福機構合作,跟進抑鬱或焦慮症病人。計劃旨在透過基層醫療及跨專科合作,減低標籤效應,讓病人可盡早求助及接受治療;另一方面,亦可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對情緒病的處理。」

患有抑鬱(但沒有自殺意念或幻覺)或焦慮症的病人會先由家庭醫學醫生透過「病人健康狀況問卷-9」(PHQ-9)」及「一般焦慮症問卷-7(GAD-7)」分別評估病人抑鬱情緒及焦慮情緒,然後轉介至「綜合心理健康計劃」,按嚴重程度及情況,安排治療跟進。

中度病人(PHQ-9評分10-19、GAD-7評分10-14)會獲轉介至社福機構接受輔導員輔導,當中包括個別或小組形式的心理輔導、提升活動參與(Behavioural activation)及問題解決治療(Problem solving therapy),如完成輔導後未有改善,會獲轉介至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跟進;另外,評分為嚴重的病人(PHQ-9為或高於20、GAD-7為或高於15)則會直接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跟進。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及輔導員每月會與精神科專科醫生會面,討論疑難病例。

新界東醫院聯網家庭醫學部自2010年10月起推行該計劃,截至今年8月,共跟進接近5,000宗個案,診症數字為37535。個案中約4300人為18-65歲人士,其餘為65歲以上長者,7成2的求診人士為女性,84%為非綜援人士。計劃內最常見的情緒問題依次為抑鬱症(52.5%)、焦慮症(30.6%)、感到抑鬱(24.3%)、感到焦慮(13.9%)、急性壓力反應(8.8%)、失眠(8.3%)及其他。

聯網家庭醫學部最近完成計劃成效分析,發現患者完成計劃後,情緒均有改善。負責計劃的新界東醫院聯網家庭醫學部副部門主管梁堃華醫生解釋︰「2118名完成計劃的患者,他們的抑鬱情緒及焦慮情緒均有明顯改善,『病人健康狀況問卷-9』的整體平均評分由12分下降至9分,即由中度回復至正常/輕微的水平,而『一般焦慮症問卷-7』的整體平均評分亦由11分下降至8分,顯示病人的焦慮情緒改善至正常水平。」

現年66歲的黃女士正在計劃下接受服務,她於2012年在北區醫院精神科確診患上抑鬱症,病情穩定後獲轉介至粉嶺家庭醫學中心跟進。她表示︰「梁醫生會細心聆聽我的心聲,並因應我的問題作出適當的指導,不單單在服用藥物問題上,還包括我的日常生活及人際關係等。」黃女士由以往因為健康問題而引致情緒病、不願外出、極少參加社區活動、更不懂得如何尋求幫助,到現在經常和朋友聚會及參與義工活動等,並學懂堅持信念、正面處理問題及與別人分享自己心事,令她的病情得以大大改善。

梁醫生續說︰「從數據及病人經驗中,我們肯定計劃有助病人及早發現及接受適時適切的治療,亦證明普通科門診可為情緒病患者提供更好的照顧及減低標籤效應。」

除病人得益外,家庭醫學部醫護人員亦有所得著。新界東醫院聯網家庭醫學部部門主管許明通醫生指出︰「計劃令同事對病人的情緒問題及需要更加警覺;及讓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獲得更好的支援去治療有情緒問題的病人,可強化他們處理此類病人的能力,亦可與精神科醫生有更緊密的合作。」

李教授最後總結指「綜合心理健康計劃」可有效地在普通科門診治理有情緒問題的病人︰「整體而言,證實此計劃是一個為患有抑鬱及焦慮症病人提供基層醫療及專科合作、及專業綜合治理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