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腫瘤治療,不少人會即時聯想到手術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隨著科技發展,醫學界逐漸開拓各種手術的可行性,屯門醫院是全港首間引入無創顱內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和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醫院,透過放射技術治療各種良性和惡性腫瘤。醫院近日獲國際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學會(International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ociety)頒授認證,肯定醫院在相關技術的臨床應用及技術水平達到評審認證的標準,是亞洲首間獲得此認證的醫院。
屯門醫院早於2009年已在腦神經外科引入微創放射手術,病人進行腦部放射手術時無需在頭顱釘上金屬框架作定位,既可免除病人的不適感覺,亦沒有任何創傷,更可以處理到一些未必做到的放射手術。
醫院的跨部門團隊一直優化微創放射技術的應用,顱內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和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均是以高劑量輻射對體內細小目標進行精確的放射治療,應用範圍廣泛,包括治療顱內腫瘤,以及肺癌和肝癌等癌症,其他應用包括顱底腫瘤、顱內動靜脈畸形、脊椎或其他骨骼部位腫瘤等。手術利用立體定位技術及精密的圖像導航,瞄準腫瘤位置,將高劑量X光或電子射線精確地傳遞到腫瘤,同時有效減少損害腫瘤或病灶周邊的健康組織。
國際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學會專家委員會今年二月到屯門醫院進行現場評審,從多方面審視醫院的工序,包括醫護人員培訓、醫院的放射治療設備、跨專業團隊合作、治療計劃制定、放射劑量精準度和質素管理等,最終確定屯門醫院達至認證標準,亦是全亞洲首間醫療機構獲得認證。
新界西醫院聯網總監王耀忠醫生表示,屯門醫院獲頒認證, 是對臨床腫瘤科、腦神經外科及醫學物理學家團隊一直以來努力的認可,亦突顯出跨專科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他又指屯門醫院會繼續積極推動跨專科協作和服務整合,並引入先進科技,為有需要病人提供安全高效及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
傳統的腦腫瘤開顱腦手術中,部分患者術後因腫瘤殘留需二度開顱。屯門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於今年3月正式啟用全港首個「術中磁力共振掃描造影」服務,標誌著香港神經外科手術邁入新紀元。這項突破性技術透過手術中即時影像導航,大幅提升腦腫瘤切除的精準度,讓患者免於二次手術之苦,為複雜病例帶來一次性根治的希望。
傳統腦腫瘤手術中,醫生僅能依賴術前影像判斷腫瘤位置,術後需縫合傷口再以磁力共振確認是否完全切除。若發現腫瘤組織殘留,病人須進行二次開顱。屯門醫院的術中磁力共振系統透過獨特「兩房設計」—手術室與磁力共振掃描室直接連通,病人於手術中、麻醉狀態下可即時安全轉移,醫生同時透過高清影像,調整手術策略,實現「一次手術,徹底清除」。此技術尤其適用於邊界模糊的膠質腦腫瘤或深層腫瘤,術中掃描使全切除率顯著提升。
屯門醫院腦神經外科副顧問醫生何允諾分享:「膠質腦腫瘤與正常腦組織分界模糊,過去為避免損傷血管或神經,常需保守切除。如今透過術中掃描,醫生能清晰定位隱蔽腫瘤組織。」
屯門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術中磁力共振成功啟用,有賴多部門的配合,包括腦神經外科、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及放射科。團隊借鑒航空業安全標準,制定嚴謹流程,包括以特製無菌物料包裹病人,確保傷口在轉移中零污染、使用金屬探測儀,連醫護人員也需通過磁力共振安全檢查、麻醉科醫生全程監控病人生命體徵,確保病人於掃描期間的安全。
屯門醫院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副部門主管林嘉雯醫生強調:「我們反覆演練每個環節,目標是達到如航天任務般的精準度— 失誤率低於百萬分之一。」
屯門醫院計劃年內將術中磁力共振拓展至入侵性膠質瘤、後顱窩腫瘤及小兒腦瘤手術等複雜手術,預計每年服務80至100宗病例;往後將逐步應用至耳鼻喉科與骨科,讓更多病人受惠。
尹醫生從醫三十餘載,秉承以病人為本的宗旨,推動微創手術與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等治療方案,為患者帶來希望,同時培育新一代,讓技術與人文並重。
最令尹醫生難忘的是一位治理多年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這名病人自2004年受傷後經歷數次修補及筋腱轉移手術,但手臂仍無力抬舉,連病人自己亦已接受這一事實。但隨著科技成熟,尹醫生到2016年為病人進行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去除肩膀受損部分,改以人工肩關節置換。「病人術後可以再次舉高傷肢,能自己梳頭、穿衣那刻,他面露感恩的笑容,至今仍令我十分難忘,這亦是令我最深刻的,亦突顯出醫療最寶貴的價值,在於通過醫者和科技不斷進步,為患者創造『可能』。」
從臨床醫生到管理層, 尹醫生始終實踐「4 R 理念」— 修復(Repair)、扶正 (Realign)、置換(Replace)、復健(Rehabilitate)。面對醫院運作出現缺口或瓶頸時,他就如治療骨科疾病般,認清問題所在作出修補、重新接駁或矯正,最終讓團隊重新合作,安穩復元。以尹醫生有份推動的「結構性非手術治療計劃」為例,骨科與物理治療部合作,為膝蓋退化病人提供另一個選項,透過膝關節強化運動、管理體重等,成功令部分病人症狀得以改善,糾正單一依靠「換骹」手術之觀念,既能為退化患者提供多些有效的治療選項,更可紓解關節置換手術的輪候壓力。
轉任副行政總監後,尹醫生減少臨床工作,把更多臨床機會留給年輕醫生,讓他們成長、發展、成功,自己亦樂見教學相長。「如果年輕醫生肯多走一步學習,可以提升專業能力,幫助更多病人。眼見他們的診療技術越趨成熟,我更感欣慰,這才是真正的青出於藍。」
面對科技浪潮,尹醫生指科技只是理順治療過程,核心價值在於能否貼合病人的生命節奏。他寄語新一代醫生,在應用科技之外,要謹記要以人為本;掌握科技利刃的同時,更要保持一顆感知溫度的心,聚焦病人感受,不只要有『新科技頭腦』,更要有『人性化頭腦』。」/p>
在滙豐150周年慈善計劃贊助支持下,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於2016年起開展籌備精神健康體驗館(Mind Space),參與計劃的團隊陣容龐大,不僅有醫護人員,還有來自專職醫療、行政事務部、財務部等不同部門的熱心同事,以及朋輩支援工作員參與其中。
歷經四年籌備工作,體驗館於2019年11月順利落成,為全港首個以精神健康為主題的展覽館。其後由於疫情關係,體驗館由2021年10月起對社區團體及學校作有限度開放,並於2023年8月起正式向公眾開放。從籌備到開館,團隊凝聚各方力量,跨越重重難關,終向公眾展示了一個富教育意義與樂趣並重的精神健康體驗之旅。
精神健康體驗館開放至今已經吸引近20,000人次參觀,預約長期爆滿!團隊為籌備、建立和營運精神健康體驗館所付出的努力無庸置疑,更獲得2025年醫院管理局傑出團隊獎的殊榮,實在可喜可賀!
長久以來,精神病在不少人眼中常與「痴線」或「癲佬」畫上等號,甚至認為患者只是「唔開心」、「睇唔開」。
為了打破這一誤解,精神健康體驗館的成立正是希望透過普及公眾教育,重新塑造大眾對精神病的認識,消除對患者的偏見,並提高市民對精神健康的重視。
除了精神科相關的資訊和理論知識外,參觀者還能夠親身體驗到精神病患者所面臨的困境。透過虛擬實景技術,參觀者可以感受到思覺失調和重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發病時的徵狀,了解患者在出現視幻覺、聽幻覺、思想紊亂時的痛苦。館內的徵狀體驗室均根據真實病例設計,讓參觀者深刻理解精神病的徵狀,並同理患者的痛苦。
另一重要環節是與朋輩支援工作員的面對面交流。館內安排精神病康復者分享他們過往患病、求醫、接受治療的親身經歷。
今次榮獲醫院管理局傑出團隊獎,是對精神健康體館團隊一眾同事多年努力的一份肯定和鼓勵,展望未來,團隊希望能夠消除公眾對精神病的誤解和偏見,促進社會共融和理解。
林醫生指出,血液病種類錯綜複雜,很多時候都需要謹慎分析,才能作出準確診斷。自認好奇心重的他,熱愛鑽研及拆解各種問題,一早已對血液學感興趣。「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抽絲剝繭,是非常有趣。」這份求知精神,促使他持續推動血液科創新。
林醫生最新研發的地中海貧血篩查技術,將檢測時間由原先的15分鐘,大幅縮短至數秒。新方法準確度更超過99%,同時有效降低檢測成本及優化診斷流程。
林醫生亦領導及參與多項研究,包括與兒童及青少年科合作改善兒童缺鐵診斷。透過分析醫療數據,他發現現行診斷過程缺乏客觀指標,為此,他在醫院電腦系統加入缺鐵的鐵蛋白水平診斷參考標準,協助前線醫生更準確診治兒童缺鐵問題。
呂醫生是本港首位輪椅醫生,她深切明白病人面對身體突如其來變化時的徬徨與無助。「作為康復科的醫生,最重要的是細心聆聽每位病人的情況,為他們度身訂造治療方案,涵蓋復康訓練以至心理支援。」作為同路人,呂醫生堅信康復科能為病人燃點希望,重拾人生。
2023年,呂醫生帶領屯門醫院中風服務的中西醫協作計劃。她突破傳統模式,將中醫針灸治療引入醫院的中風服務,為正接受物理治療、言語治療等復康訓練的中風患者,提供額外的治療選擇。
此外,呂醫生亦積極推動社區心臟復康計劃,「心臟病的病人在醫院完成復康訓練,恢復基礎活動能力後,可無縫銜接至社區復康計劃,包括參加一些關於心臟病、藥物知識的講座,以及建立正確運動觀念。」她希望透過出院前後的復康教育,提高病人對心臟病的警覺。
除了工作以外,呂醫生一直都不遺餘力參與、支持,以及帶動傷殘人士運動的發展。她亦義務為政府及不同機構提供意見,完善社區共融。
新界西醫院聯網一直致力透過創新科技,提升臨床服務水平。在醫管局總辦事處資訊科技部門的協作下,博愛醫院於去年在病房內試行人工智能患者風險預警系統,實時監察病人的臨床數據,包括維生指數及血液報告等,準確預測病人在48小時內的惡化風險,並透過病房儀表板和手機即時發出警示,讓醫護人員可以清晰及快速掌握病人病況,及時提供診斷和治療。
博愛醫院資深護師蔡嘉敏說:「當護士在工作手機收到『預測風險警示』時,會即時為病人進行檢查,並通知醫生。」蔡姑娘最深刻的一次,是AI系統監測到病人呼吸變快並發出警報,她隨即查看病人,知悉病人同時出現肚痛,經電腦掃描後確診腹腔發炎。正因為AI及時預警,醫生及時為病人安排治療,減低病人惡化的風險。
人工智能患者風險預警系統除了幫助病人把握治療黃金期,亦令病房的工作流程更加快捷和流暢。博愛醫院資深護師李偉成表示,當值護士可以透過AI系統,同時看到需要協助的病人及其臨床情況,不需要只透過口頭傳遞重要訊息,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這套系統的準確度高達九成,遠勝原先的「早期警示分數(MEWS)」。帶領研發的新界西醫院聯網資訊科技統籌雷俊達醫生說:「這系統能精準及預早識別高風險轉差的病人,令他們可以盡快接受治療,改善病況。另外,有研究指出能縮短病人的住院時間,舒緩醫療壓力。」為了將AI系統發揮更大的效用,研發團隊更聯同質素及安全部,制定標準化的臨床應對框架,並加強前線培訓。
目前,AI系統已於博愛醫院11個病房投入使用,預計將於七月全院推行。雷醫生表示:「醫療行業在數碼轉型的過程雖充滿挑戰,但相信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幫助下,長遠能提升醫療效率及安全,為市民及病人帶來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近年數宗本港的虐兒個案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加強保護兒童的力度,立法會去年通過《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並將於明年1月正式實施。新界西醫院聯網早前舉辦「醫社合作年度研討會」,兩日活動共吸引超過2,000名社會福利界、教育界及醫療衞生界代表參與,就處理懷疑虐兒個案作交流分享,讓相關持份者對條例有更深入認識。
根據《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醫療人員在履行職務期間,如果有合理懷疑有兒童遭受嚴重傷害,或面對嚴重傷害風險,就需要盡快舉報。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高拔陞醫生在活動上致辭時提到,醫護人員很多時候是接觸受害人的第一層人員,新條例對醫護人員的工作流程必定帶來轉變,同時亦講求醫護界、社福界以至教育界共同合作,方能為兒童建立全面而有效的保護網。
新界西醫院聯網總監王耀忠醫生就指,醫護人員在處理懷疑虐兒個案時,處理手法甚至每個決定均對事情發展,以至兒童長遠的身心發展都有所影響。他特別提到保護兒童須多方協力,反映醫社合作的重要,可以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
為期兩日的研討會邀請不同界別專家輪流演講,由條例概述、如何識別懷疑個案、社會福利署及警方的處理過程等均有觸及,讓參與者對條例有多角度深入了解;最後的圓桌討論環節,更促進了不同界別專業人士的深入交流。
除了舉辦研討會外,聯網亦於屯門醫院主座大堂舉行社區服務巡禮,邀請社會福利署及10間社區夥伴設置攤位,向公眾介紹與家庭及兒童相關服務,並透過資訊展覽和互動教育遊戲,讓公眾更了解社區現有的支援資源,有效推動「全民護童」的社會意識。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及卵巢癌位居女性十大癌症之列,過去十年發病率持續上升。癌症新症越來越多,社會對公營醫療的相關服務需求更大。屯門醫院婦科自2021年起推行「癌症個案經理」計劃,由資深護師協助跟進合資格的病人,成為她們的抗癌夥伴。
癌症個案經理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擔當十分重要的角色。癌症治療涉及多個專科,過程繁複,個案經理會按患者情況聯絡相關專科一同訂定治療流程。
屯門醫院婦科癌症個案經理(婦科資深護師)羅慧儀表示,由病人確診的一刻便會開始跟進及支援:「我們會細閱醫生寫下的病人紀錄,親自打電話接觸病人,探聽他們說話的語氣,從而得知病人的情緒狀態。」羅姑娘同時會為病人安排覆診、預約手術、提供術前術後支援。
除了是病人的治療同行者外,個案經理的另一個角色,亦是病人排解疑難及傾訴的對象。在癌症個案經理跟進下,病人及家人可隨時致電專線電話向個案經理查詢,如因病情受困擾亦可求助,個案經理會提供及時的情緒支援。羅姑娘表示,曾有年老病人確診患癌,卻不知如何告知移民海外的女兒,於是向她求助。她最終於辦工時間以外安排時間,約定於海外的病人家屬一起視像通話,充當她們的溝通橋樑。
屯門醫院婦科資深護師梁迪麒是羅姑娘的工作伙伴,主責一些癌前病變的「高危個案」。部分個案的病人不幸發展成癌症,便會轉由羅姑娘跟進。兩人跟病人及病人家屬關係緊密,談起最近一名病人,與女兒相依為命,癌症治療後再復發,她們深感病人女兒需要更多支援,「媽媽已有整個醫療團隊照顧,但誰來照顧女兒?」可惜,病人不久撒手人寰,二人受邀出席喪禮,她們異口同聲道:「感覺就像朋友離世般。」
不限於傷感的結局,不少康復者與個案經理建立了長久的聯繫。兩位姑娘分享有康復者邀請她們出席婚禮、派薑醋給她們、分享自家種植的農產品、送生果來探班等。雖然個案經理的角色於病人完成主要療程後便功成身退,但病人於往後的日子如遇到病情有關的疑問或困擾,個案經理亦十分樂意再次伸出援手。
高空上的飛機機艙突然響起廣播:「機上有乘客需要緊急醫療協助,請問有醫護人員嗎﹖」當時機上有乘客突然暈倒,需要緊急救援,兩人二話不說,隨即伸出援手。任職精神科的黃醫生和在內科當護士的陳姑娘正正是在這危急情況下相遇。
訪問當日是兩人在事發後多個月後首度碰面,兩人對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機上的醫療用具都是全新未開封,型號也非醫院常見。她們在昏暗的環境中一邊組裝用具,一邊為病人檢查。黃醫生很感恩能和陳姑娘互補長短,共同商討治療方案。
陳姑娘也坦言,當時需為病人進行靜脈注射,雖然俗稱「打豆」的工作平常多由部門抽血員負責,但有幸在工餘時間學習過抽血課程,正好派上用場。
兩位亦十分謙虛,表示機組人員及乘客同樣是功不可沒。機組人員來回找醫療物資,也聯絡了地勤人員盡快安排降落讓病人接受更全面的治療。
此外,即使機艙狹窄,乘客也讓出位置方便她們進行治療,甚至輪流幫忙充當「吊鹽水」的支架。
黃醫生表示很欣賞陳姑娘兼顧病人心靈上的需要。她在病人情況好轉後請病人的小兒子握著病人的手傳遞力量,病人眼泛淚光,場面感人。
陳姑娘說,這正好跟她當護士的初心相似,親人的離世促使她選擇了護理專業,希望為有需要的人盡一分力。
醫護的工作繁複且沉重,但守護病人正正是醫護人員的初心。不論場地,他們都會肩負起醫護的使命。
新界西醫院聯網護理部一向積極推動護理專業的發展,為同事安排持續培訓,提升專業水平,並增強病人與員工安全文化意識。除了定期舉辦講座及研討會等,亦會提供平台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護士分享自身經驗和交流知識。最近,約20位來自大灣區的護士通過「有限度註冊」,全職受僱於醫管局,加入到新界西醫院聯網的護理團隊,一同為照顧病人而努力。
粵港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已推行多年,2023至2024年期間,有24名來自大灣區不同醫院的護士來到屯門醫院進行交流,當中包括老人科、圍手術科和深切治療部。而新界西的護理部同事亦到訪廣東省數間醫院參觀,交流學術成果和護理經驗,探討未來護理培訓與合作的機會。參與的同事坦言,語言並不會阻礙溝通,因為雙方都有著共同目標,希望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照顧病人。
今年度計劃更進一步,約20位來自大灣區的護士透過「有限度註冊」,全職受僱於醫管局,與新界西的同事一同照顧病人。
除了短期的交流活動,護理部亦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護士,紓緩前線人手壓力之餘,希望通過吸納護士人才,以多元化的思維和護理經驗,為團隊注入新力量,使更多病人受惠。目前已有3位來自海內外的非本地培訓護士到屯門醫院和博愛醫院開始工作。
為了協助這些護士同事盡快適應香港的生活、了解本地醫療系統,以及在新的工作環境順利上手,聯網護理部和人力資源部通力合作,在他們來港及入職前提供協助、舉辦迎新活動,並會安排「舊人」擔當「新人」的啟導員,推行夥伴計劃,幫助融入新界西的護士大家庭。
醫療發展日新月異,護士的角色亦較以往更多元化。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新挑戰,新界西醫院聯網護理團隊會堅守崗位,以守護大眾健康為目標,繼續提升護理知識,深化跨地域專業合作,為病人提供更全面、更專業的服務。
除了守護病人健康,新界西醫院聯網亦十分關注同事的身心健康。藉著「國際護士節」,聯網護理部今年特別準備了保溫飯袋和環保餐具,鼓勵同事在繁忙工作中保持健康飲食,學習關愛自己,希望他們明白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精力去繼續照顧病人。
同時,聯網亦收到由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捐贈的香薰卡,香港護士協會也到訪了聯網轄下各醫院,為護士同行送上雪糕和禮物包。
護理工作繁重,而且充滿挑戰,能夠堅持實在不是易事。新界西的護士團隊始終以專業和熱忱守護著社區居民的健康。在這個屬於你們的節日裡,我們衷心地說一聲:謝謝!
《新界西醫院聯網通訊》由新界西醫院聯網公共事務及籌募組編印,並上載至新界西醫院聯網各醫院網站。如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與公共事務及籌募組聯絡。
電郵:ntwc.pa@ha.org.hk
地址:屯門醫院康復大樓五樓公共事務及籌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