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新界西醫院聯網通訊第40期 (2022年10月號)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回顧新界西聯網支援隔離及治療設施

在第五波疫情下,多個隔離和治療設施先後啟用。不論是前線醫護人手,抑或物資補給,新界西醫院聯網都提供積極支援。有專職醫療的病人服務助理走入隔離設施,首次「落手」照顧新冠病人;亦有採購及物料管理組文職同事,化身客貨車「跟車」,務求盡快送物資上第一線。他們不約而同表示,全賴大家同心協力,才能走過疫情難關。

從老人科日間醫院走入亞博館
病人服務助理陳潔嬋服務屯門醫院13 年,日常負責在老人科日間醫院協助物理治療師教病人做運動。她二月中收到上司一通電話,就義不容辭轉到亞博館治療設施,披上保護衣,走上疫情最前線。在亞博館,潔嬋首次正式「落手落腳」處理為病人餵食、換尿片等護理病人的工作。

最令她印象深刻,是三月初有很多確診的老人家滯留公立醫院急症室,上百名病人連夜送入亞博館。潔嬋憶述當晚寒冷有雨,他們帶同毛氈冒雨接送一個又一個病人進入亞博館。其中一名男病人下車時一直流淚,原來他已在急症室等候三日兩夜,終可好好安頓,亦感受到溫暖,因而流下感動的眼淚。

亞博館治療設施的病人眾多,部份臥床病人需要的護理程度較高。潔嬋坦言,亞博館人手來自不同聯網和醫院,處事方式未必一樣,但踏入三月疫情高峰,大家已摒棄差異,齊心協力,一踏入治療設施的「兩扇門」,就不論晝夜,只求合力完成照顧數百名病人的工作。她曾經試過由早上七時穿上全套保護衣進入亞博館,就一直工作至下午一時半,才稍事休息,喝下第一口水。

在最困難的時期,不少同事都感到氣餒,但大家拍拍膊頭又繼續上前線。及後傳出內地醫護團隊援港的消息,「當時所有在亞博館工作的同事,不論本身立場如何,無一不渴望他們盡快抵港,只要多雙眼,多雙手,都能協助照顧眾多病人」,事實上他們亦非常感激內地醫護,「如果沒有內地醫護人員走入亞博館幫手,我們如何繼續下去?工作之多根本做不來。」

兩度上前線 感受大不同
30 多歲的青山醫院職業治療部病人服務助理馬榮麟三月份被借調到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近兩個月,同樣是首次「落手」護理病人。他最難忘一名80 多歲的確診婆婆,在日常餵食等接觸時有講有笑,說要早日康復,回家與家人飲茶,但她最終不幸在床上去世。榮麟要處理她遺體善後工作,倍感難過。

照顧確診病人的使命感,令他在八月疫情升溫時,再度走上抗疫前線,調派到重開的亞博館治療設施,但慶幸這次不論人手、物資等準備上,都比年初疫情時充足,加上病人大多屬輕症,他在亞博館無須協助餵食等護理,而是「重操故業」,協助病人做運動;這一輪難忘的事成為預備燈籠,為隔離治療的病人開開心心過中秋,一解他們節日期間隔離的鬱悶。

前線打仗 物資先行
第五波疫情年初來勢洶洶,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在二月初啟用,接收低風險患者,當時由新界西醫院聯網的採購及物料管理組,主力負責支援物資供應。

聯網採購及物料管理組助理院務經理駱其希(Vincent) 憶述,竹篙灣第一期設施要在短時間內投入服務,合共提供6,000 個床位,但事實上當時只有空洞洞的房間,內裡只有床架和床褥;醫療站和設施要在短時間準備好,需要大量物資的調配,「聯網三間急症醫院的病床數目合計亦只得約3,000 張病床,竹篙灣的床位要在一星期內由0增至6,000,是相當大的考驗。」

Vincent 說,連同替換的需要,竹篙灣設施需要數以萬計的新枕頭、床單和毛氈,霎時間要採購非常不容易,「但當時團隊只是想,有多一個被舖,就能提供到多一個床位,可以接收多一位確診病人。」

大家可能仍有印象,當時除了疫情不斷升溫的同時,各類物資供應鏈因交通等重重困難也面臨「斷鏈」的情況。採購及物料管理組院務經理陳珏謙(Chris) 說,不論傢俬抑或是醫療物資,有8 至9 成都是由內地供應,這些物資一度難以送抵香港。為了應付病房和新隔離設施的額外物資需求,要不停聯繫不同廠商尋找貨源。

Chris 說:「隔離設施需要使用水溶性膠袋,裝載病人和同事的污衣到洗衣房清潔,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實極其重要。在疫情高峰期,這些膠袋的使用量是平常的30 倍,適逢內地的供應無法到港,單是這些膠袋已經令我們相當頭痛。」他憶述,當時供應鏈極不暢順,每天上班都很擔心,但一想到醫護在前線「打仗」面臨各式各樣的物資短缺的苦況,自己亦必須盡力為同事張羅物資,同時按緩急先後制訂供應策略來應對。

採購、調配到運輸過程環環相扣,Vincent 提到,當時病房欠缺病人用的尿片,在陸路運輸受阻下,採購組說服供應商改經水路運送,他就安排車輛從貨櫃碼頭提貨,再直送醫院病房,以解燃眉之急;另外,聯網在疫情初期亦要支援隔離酒店,Vincent 與其他文職同事一樣,曾化身客貨車「跟車」,協助供應數以萬計探熱針予港九新界的隔離酒店,供隔離人士使用,一天內跑足六趟。

Vincent 說,大量物資要趕及到位殊不容易,全賴採購及物料管理組的同事上下一心相互配合、互相補位,才能順利渡過難關,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同事互相幫助的精神。Chris 亦表示,應對第五波疫情有賴團隊合作,同事們運用各自經驗設法解決物資供應的問題,在過程中毫無怨言,既感激也感動。


新界西大家庭的非本地醫生

與一眾同事砥礪同行

目前全港共有四十多名非本地醫生,透過有限度註冊及特別註冊形式,獲聘用在公立醫院服務,新界西醫院聯網亦有他們的踪影,當中有部份甚至連身邊同事也可能不知道他們是非本地醫生。今期聯網通訊找來兩位聯網內的非本地醫生,分享他們加入醫管局的心路歷程和感受。

吳鋒奇 屯門醫院麻醉科 副顧問醫生

屯門醫院麻醉科副顧問醫生吳鋒奇在香港土生土長,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大概難以令人發現他是一名「非本地醫生」。他早年到英國修讀預科,考上列斯大學醫科,及後在當地完成專科訓練,並在當地行醫十多年,期間不時會回港探望家人。但前年新冠疫情爆發,令他一度難以回港,觸發他決定回流,希望留港多花時間照顧年老父親︰「年輕時想見識世界,不過人長大了,便想跟家人多見面。」

吳鋒奇醫生去年加入屯門醫院。他說,在醫管局任職專科醫生,稅後收入比在英國有顯著提升。雖然住屋開支較大,但香港交通便捷,毋需駕車出入,交通開支此消彼長,生活質素大致相約。

他亦獲上司賞識,繼續發展他在英國婦產科麻醉方面的專長,獲安排負責婦產科麻醉的統籌工作及培訓其他醫生,亦會接觸複雜個案和從事質素及安全保證的工作,這些都是他回流前沒有想過的意外收獲。

吳鋒奇醫生現時透過「有限度註冊」加入醫管局,需要每三年續約一次,政府當局去年通過「特別註冊計劃」新渠道的法例,若他畢業的大學日後成為「認可院校」,他有望改行「特別註冊」途徑,在公立醫院服務多五年後免試註冊為正式註冊醫生。他形容這是政策上的重大改變(Game changer),期望早日成事。

梁宝卉 屯門醫院放射科 副顧問醫生

來自新加坡的放射科副顧問梁宝卉醫生,在新加坡認識同樣在當地工作的港人醫生丈夫,2019 年隨丈夫回港行醫,加入新界西醫院聯網。

她日常主要以英語溝通,初來報到時不諳粵語,邊做邊學習,慶幸放射科較少機會接觸病人,加上同事非常耐心,所以亦無礙日常工作。

令她意外的是,與在新加坡的醫院工作比較,香港公立醫院的工作量更為合理,讓她有時間細心分析手頭上每個個案,作最適切的臨床判斷,而不像在新加坡,面對大量積壓個案要匆忙處理。她在新界西醫院聯網有空間發展自己的專長―乳房造影,她對博愛醫院的相關設備尤其滿意,認為遠較以往新加坡工作的醫院新穎和先進,令她有條件學習新的設備和技術。

梁宝卉醫生完成「有限度註冊」第一個三年期後,剛剛續約繼續效力新界西聯網。她認為「特別註冊計劃」提供一個考取執業試以外的途徑,她可以在工作一定年期後取得正式註冊,讓她有多一個選擇,形容是在制度上向前邁進一步;如果非本地醫生所需的服務年期可以進一步縮短,對海外醫生會更具吸引力。梁醫生指,現階段她會繼續在港工作,期望往後在新界西聯網有更多負責培訓其他醫生的機會,並在取得正式註冊後,繼續尋求晉升機會。


求變、貼地、創意

新界西醫院聯網智慧醫院團隊

由智慧診所、智慧手術室到遙距診症,新界西醫院聯網的智慧醫院新項目一浪接一浪,為病人和同事帶來方便,背後全賴智慧醫院團隊一眾同事的創意和執行力。新界西醫院聯網智慧醫院團隊今年榮獲醫管局傑出團隊獎,團隊的三位隊長表示,他們在聯網正努力耕耘一種適應轉變的創新文化,令同事樂於提出各式各樣的想法,透過人和科技之間磨合,靈巧和機動地應付各項醫院的前線工作。

天水圍醫院作為醫管局的三所試點的智慧醫院之一,可謂新界西聯網的創新基地。智慧醫院團隊隊長之一的天水圍醫院副行政總監陶志雄醫生表示,醫院不時與總部合作,試用總部研發的項目,同時有不少項目由聯網團隊同事自行研發。他形容,由病人走入天水圍醫院到離開,每個環節都有專責的工作小組,發展相關的智慧項目,令病人每個環節都有革新的體驗。

然而,陶醫生認為新界西聯網智慧醫院項目的成就,除了有上層的推動,下層的積極參與更為重要。他說︰「醫護人員作為專業人士,一般思維會認為只要跟足程序,不要有任何遺漏就算是安全,但智慧醫院團隊的同事們已經有思想上的變革,前線同事日常工作經歷著很多不便和痛處,隨著醫院不同的科技項目落地,一一得以紓緩。」

聯網急症科顧問醫生雷俊達醫生亦指,天水圍醫院的智慧產品很多都是「由下而上」產生:「我經常鼓勵同事,無論是否熟悉科技,只要日常有事情做得不『爽手』,都可以拿出來討論,尋找更好方法。」

雷醫生提到,總部早前舉辦活動,為智慧醫院項目集思廣益,「我們前線同事提交了不少項目,例如急症室一位護士同事,想到日常小便樣本快速測試,以肉眼辨認試紙顏色,可以改為以人工智能辨認,提高效率和準確度。雖然未知這個項目是否能夠落實推行,但我十分欣賞這種想法及思維。這個例子正正顯示同事思維上的改變,不是只執行每天的工作,而是會思考如何作出改革,如何做得更好。」

屯門醫院副行政總監尹耀宗醫生亦指出,同事在新界西團隊內,愈來愈感受到一種創新文化:「智慧醫療不只是一個口號,亦非純粹一個目標,而是幫我們創造一些能夠方便同事,亦有利於病人的工具。」尹醫生相信,本著這個大前提下,聯網每一個科技的發展都會很貼地,切合到病人及同事的需要。

隨著越來越多擁有共同遠景的同事參與,智慧醫院團隊日益壯大,聯網的智慧醫院委員會原本只有數個不同範疇的「工作小組」,到現在擴展至越來越多範疇,成立了十多個工作小組。尹醫生說,同事們加入新界西智慧醫療團隊,很多聯網發展的智慧醫療項目陸續變成用於整個醫管局,團隊同事感覺不只是服務新界西,而是在服務整個醫管局,對醫管局的智慧醫療發展作出貢獻。


引入新科技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神經外科手術複雜,稍有差錯將對病人引致嚴重損害,不少醫科生都避之則吉。任廣銳醫生選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6 年前加入屯門醫院,成為屯門醫院神經外科的「開荒牛」,及後擔任顧問醫生和部門主管。

任醫生說開院初期,人手不足,深夜要頻繁當值,最難忘是進行27 小時「馬拉松」手術,專注得忘卻肚餓及如廁需要,「十多年前用的儀器無咁先進,好多不同原因令手術(時間)長咗,但經歷係自己嘅,都學到好多嘢,嗰時心情係好開心終於做完。」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跨學科合作引入新手術,為病人帶來福祉,是任醫生秉持的信念。他率先引入多項醫療科技,25 年來為近百名腦癱患者進行背部神經切斷手術,使以往要靠步行架走路的腦癱小朋友,可圓夢獨自走路,甚至「空出」雙手做家務。

多年來,他堅持留在屯門醫院,除了想推動新醫療科技,更不捨「由細睇到大」的患者。他憶述,有病人由7 歲「睇到佢33 歲」,亦常有病人問「下年仲見唔見到你」,與病人關係親近。他更成立「小合桃俱樂部」,定期帶逾百名病童和親屬親親大自然。

行醫30 多年,年屆6 旬的任醫生7 月底已退休,今年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員工獎」,他以自己喜愛的經典電影《星空奇遇記》的金句勉勵後輩:「勇踏前人未至之境,外科醫生不應原地踏步,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把所有人安全地帶回來。」

為前線抗疫把關

聯網人力資源部職安健組一級行政助理黃偉龍Jacob 獲得今年度的優秀青年獎,表揚他在工作上有優良表現。

Jacob 於疫情期間為大量同事測試及配對呼吸器型號,「同事對測試呼吸器的需求很大,口罩預約熱線不勝負荷」。他說,當時一星期工作七天,高峰時每日接到400 個預約電話,組員忙於接電話,同時為同事做測試。

為了有效集中資源為同事進行測試,Jacob 及其團隊設立了一個網上預約系統,方便聯網同事於網上預約測試時段,有關系統大大減少組員工作負擔並加快工作流程,Jacob 說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但能確保前線安全及配對合適個人防護裝備,非常有成功感!


遙距診症推行一年 病人零缺席

天水圍醫院糖尿專科護士診所遙距服務成效佳

糖尿病是本港主要的慢性疾病之一,現時全港每十人當中便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天水圍醫院糖尿病專科護士診所去年七月起試行遙距診症,是首批透過醫管局應用程式「HA Go」App 提供遙距服務的專科門診診所,推行至今超過一年,成效顯著,大大提高病人如期覆診的誘因,遙距診所覆診出席率達百分百,對病人控制病情有莫大禆益。

在九龍區工作的曾小姐,前年起出現血糖過高問題,獲轉介至專科門診跟進。由於覆診一般安排在下午,每次來回醫院均需一個多小時車程。她去年起獲安排透過HA Go 視像方式應診護士診所;她對服務讚不絕口︰「以往上班途中要趕回醫院覆診,時間緊迫;現在經視像會診,非常方便我們上班族,節省交通時間,又不影響工作。」

曾小姐認為視像會診與面對面應診分別不大:「護士的跟進同樣詳細,加上我又不用取藥,其實視像會診無大分別。」

新界西醫院聯網糖尿病中心顧問醫生陳玉潔表示,不少糖尿病人在醫院接受跨專業醫護團隊長期跟進和治療,其中糖尿病專科護士診所透過定時會診,監察病人飲食控制、協助病人自我監察血糖、強化病人藥物依從性,並為病人進行適時糖尿藥物調校等,以控制病情。但陳玉潔醫生指出,不少病人曾因為疫情而延期或缺席覆診:「有些病人以為一直有服藥就可以,但其實並非如此。」團隊去年七月透過HAGo 推出護士診所視像會診,希望便利病人,提高病人如期覆診的誘因。

天水圍醫院糖尿病專科護士診所每年約服務1,000 人次;而由去年七月至今年九月底,有近90 人次透過HA Go「遙距醫療」進行視象診症。陳玉潔醫生表示,團隊向這些病人作問卷調查,所有病人都同意視像應診節省時間,幾乎所有病人均表示,日後疫情減退,仍會選擇以視像應診作為其中一種治療模式。

主理遙距護士診所的博愛醫院/ 天水圍醫院糖尿科副顧問護師周妙芬說,病人在HA Go 一站式平台登記,繳付診金後就可以在手機App 上的「等候室」等候。當護士準備好,便會通知病人進入手機「診症室」展開視像應診。應診時間同樣為每節30 分鐘,與面對面的診症一樣。

周妙芬姑娘表示,服務除了便利上班族外,還有患有末期腎衰竭的病人受惠,他們可以在家中進行腹膜透析期間應診,無須特別安排時間前往醫院;亦有曾中風的病人在家屬協助下,在家中用手機視像應診,無須如以往要由家人推輪椅送往醫院見護士。


肝炎護士診所評估病人情況 助制定治療方向

教導病人自我監察病徵盡早求醫

病毒性肝炎症狀並不明顯,病人容易忽略而延誤求醫,如缺乏適當的跟進和治療,或會發展成嚴重的併發症,例如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故此,屯門醫院於2020 年設立肝炎綜合模式護士診所,服務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為病人進行肝纖維化掃瞄及評估病情。另外,被檢驗出為乙肝帶菌者的孕婦,亦會於首次見醫生前,由護士診所講解預防嬰兒感染的方案,加快醫生診症流程。

跟進病人服藥進度助控制病情

屯門醫院腸胃肝臟科資深護師呂鳳芝表示,現時於護士診所跟進的慢性肝炎患者,會於兩次醫生覆診之間,透過抽血、肝纖維化掃描來監察病情,並檢視服藥進度,如情況未如理想,會即時通知醫生評估是否須作跟進,亦能協助醫生決定治療方向。護士亦會提醒病人對肝炎症狀提高警覺,如出現黃疸、茶色小便應及早求醫。

呂姑娘說,護士診所其中一個重要職責,是監察病人是否按指示服藥,「乙型肝炎藥物如不定時服用,可能會出現抗藥性,而丙型肝炎患者如沒有服食足夠藥物,未必能清除病毒,所以我們要問清楚病人。」呂姑娘憶述一名伯伯前來覆診時,護士發現他上一次在專科門診覆診後沒有領取藥物,並多次缺席不同診所的覆診,查問下伯伯承認自己記性越來越差,很多事情都不記得。護士「做多一步」,打電話給伯伯的家人,他們才清楚伯伯的情況,答應日後會多加陪伴伯伯覆診。

為乙肝帶菌孕婦講解 加快醫生診症流程

母嬰傳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呂姑娘表示,部分孕婦於產前檢查時被驗出為乙肝帶菌者後,如病毒載量高,會獲轉介到護士診所,由護士詳細介紹抗病毒藥物後才見醫生,「部分孕婦連甚麼是乙型肝炎也未必知道,我們講解了大約是怎樣的疾病,服用藥物可降低病毒量,再減低傳播率。先讓她們有概念,下次見醫生時決定是否處方藥物,醫生便省卻了很多講解的功夫。」

屯門醫院的肝炎護士診所去年服務約2000 人次,呂姑娘表示,有了護士診所於病人等待覆診期間作中間的監察,除了能提升專科門診的服務量,亦能為病人提供更緊密的跟進。


天水圍醫院與社區伙伴同行五年

天水圍醫院作為一間社區醫院,自2017 年起投入服務,與區內居民和一眾社區伙伴同行第五個年頭。醫院年底會在院內舉辦相片展覽,與居民一同回顧與社區並肩同行的五年。今期聯網通訊率先找來兩位長者及毗鄰的樂勤學校,分享他們眼中的天水圍醫院。

靠輪椅代步,年過七十的伍美英,住在天水圍逾二十年。由於膝頭退化,她經常出入醫院做物理治療。她以往要到屯門或博愛醫院覆診,2017 年後改到鄰近的天水圍醫院接受治療,無須舟車勞頓。她對醫院的服務讚不絕口:「天水圍醫院的物理治療師教導我在床上做紓緩動作,非常細心。」

醫院提供24 小時急症服務,對伍婆婆亦非常方便:「老人家多病痛,經常不小心受傷,有一次我不慎菜刀脫手跌落腳面,幸好兒子把我送到天水圍醫院急症室,縫了六針。」她形容急症室護士非常細心安撫自己,認為醫院服務非常照顧到區內長者。

呂振華是明愛天悅長者中心代表會主席,見証醫院興建過程。他說,醫院服務對區內長者意義重大,令他們無須跨區看病,又認為醫院寬敞乾淨,醫護人員亦十分友善。他期望醫院周邊可以加設有蓋通道連接附近輕鐵站,令長者看病無須日曬雨淋。

明愛樂勤學校是一所服務嚴重及中度智障學童的特殊學校,2007 年遷至天水圍,位置正正毗鄰醫院,同樣見証著醫院建成。舍監黃姑娘說︰「當知道要起天水圍醫院時,老師和家長都很有憧憬。」她指,學生所需的醫療服務僅一步之遙,其他學校都非常羨慕。

然而,除了距離相近,校長區慕絲認為天水圍醫院醫護人員的窩心和貼心同樣重要,「醫院義肢及矯形部非常貼心為同學跟進輔具,一旦有不合適便馬上跟進,更即日調校好,實在非常關顧我們的學生。」

《五年同行―天水圍醫院的故事》相片展覽將會在年底舉行,將會展出五年來,醫院的管理層、員工以及社區伙伴的珍貴照片和片段,敬請期待。


聯絡我們

《新界西醫院聯網通訊》由新界西醫院聯網公共事務及籌募組編印,並上載至新界西醫院聯網各醫院網站。如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與公共事務及籌募組聯絡。

電郵:ntwc.pa@ha.org.hk
地址:屯門醫院康復大樓五樓公共事務及籌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