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搏討論區]   回醫搏主頁

 

 

 

 

 

 

 

 

 

 

 

 

 

 

 

 

威爾斯親王醫院二十五週年事件薄

愈戰愈強的婦產科:越南船民與內地孕婦來港生產

今時今日,十來歲的年輕人應該對越南船民(難民)沒有甚麼印象,更不會認識到越南船民曾為香港社會以至醫療體系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醫療服務在一個社會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廿年前困擾香港的越南船民問題,亦曾令平日已非常忙碌的威爾斯醫院婦產科百上加斤。

船民問題的由來
事情要追溯到1961年越戰爆發,1975年首批越南難民到港,到八十年代,歐美等地收容越南船民的數目愈來愈少,八、九十年代越南船民成了香港政治、社會的一大包袱。為應付當時嚴重的越南船民問題,政府在烏溪沙的白石興建禁閉式船民營,威爾斯醫院的婦產科由此與越南船民扯上了關係。這些越南人可算是「多產族群」,經歷過戰亂的船民多年來流離失所,加上原居地實施強迫節育,逃到香港在營內終日無所事事,自然想生孩子;另外越南人覺得香港的醫療設備先進,在港生孩子亦較安全。越南人家庭觀念更是重量不重質,家裡多個人便有更多生產力去幫補家計,種種原因令當時滯留的女船民一股腦兒添丁再添丁,生完一個又一個。

齊學越南語迎戰文化大不同
縱然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與威院婦產科團隊十多位中流砥柱的醫務人員侃侃而共憶往事,大家對昔日的畫面依然歷歷在目。自威院開院以來便在婦產科服務的李志賢醫生稱:「89、90年真的是高峰期,那時候沒有北區醫院、那打素醫院,所以大批大批的越南產婦便湧到威院生BB。」談到那些越南船民,大家雀躍得很,病房經理黃淑雯說:「由於言語不通,那時威院特別安排了越南語翻譯來幫忙,我們當姑娘的也要學基本越南話,要方便溝通嘛!」除了語言問題,文化上的差異更讓婦產科團隊措手不及,另一位病房經理謂:「越南人傳統上會交換BB餵哺母乳,媽咪們又會信手拈來拿鄰床嬰兒的奶瓶來餵小孩,我們見狀唯有立即勸止。」另外,船民在越南過著不穩定生活,很自然地養成爭奪和偷竊的壞習慣,所以病房內也時有失竊事件。另外,由於禁閉營的婦女很希望外出,所以她們亦經常亂說身體狀況,以求逗留醫院時間長一點,直接增加醫務人員的工作量。

對越南人的憐憫之心
部門運作經理姚寶珠稱,那時候越南BB佔全院婦產科新生嬰兒比率達20%之高,有時候一晚有廿個小寶貝出生。不論是產前、產房及產後,所有地方也迫得水洩不通,所有部門均忙得團團轉。縱然工作不停,令婦產科團隊感到欣慰的是越南產婦對醫護人員表達的感激之情。營內治安不佳,護士們更發現有些產婦年紀很輕,她們連BB的親生父親是誰也不知,背景堪坷,令人十分同情。難得當時常有善心人士捐贈嬰兒衫及用品,讓越南媽咪可以滿心歡喜地大包小包離開醫院。

挑戰連綿不絕
越南船民產婦問題由高峰期的九十年代,數字漸漸回落,威院婦產科立即要迎接另一個挑戰──內地產婦來港。回歸後,內地婦來威院產子的數字一直攀升,1999年開始已佔婦產科的生產率達20%以上,到了2003年數字更'A升至37%,即一年內達2351個嬰孩由內地產婦所生。2005年情況嚴重至被傳媒廣泛報道,2006年更試過有本地孕婦上街遊行示威。婦產科的同僚均說:「原本放1張床的空間放了5張床,產房的走廊都放了床,更試過有孕婦在走廊生BB呀!」最初內地婦女來港時沒有先做預約,更不時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之下到醫院生產,令婦產科工作忙碌又增加風險。後來,政策強制規定要預約及收費後,另一問題隨即衍生,內地孕婦覺得既然要付費,服務水平當然要高,她們有時甚至會埋怨醫護人員對她們有歧視。

施以愛心 無分國界
面對不設實際的期望以及沉重的工作壓力,婦產科的士氣也曾受打擊。「管理層對我們的支持也很重要,在我們最忙最困難的階段,部門主管及聯網總監等常來探訪我們,甚至送上生果慰勞,多了撥款又可購買新儀器,這些都是很有效的強心針。」羅麗華醫生補充。團隊們上下一心,憑著為服務病人的熱誠,大家彷彿愈戰愈強,護士們更直稱:「對醫護人員來說,病人在床上就是需要用心去好好照顧,不論種族、膚色,這便是他們最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