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災民在貴陽
從沒有想到四川512地震後的兩個多星期便有幸地到貴州來幫助受影響的病人。
今次參與的組織是香港復康會世界?壎芠桭_康協作中心,同行的有資深義肢矯形師歐陽先生。今次參與的目的是評估當地醫院康復的需要及教授醫療員有關的技術及評估方法。
五月二十九日到步後,下午便怱怱到貴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作初步的評估。我嘗試重點分享當中的感受。
病人:骨子裡的不同
病人對痛楚的適應力超強。骨折的種類繁多,多處性骨折的病人也不少,但他們的生命力十分頑強。在香港的志願康復人員的指引下,加上當地醫院的配合,病人很會配合每一個細節,令康復速度加快。
醫療:康復文化的差異
普遍來說,這裡的康復文化有很大的差別。香港志願者康復人員的首要目的就是把要做的趕快做。通過不同的渠道,加上康復部門主管的協助,我們希望把這個概念上達醫院管理層,滲透於骨科部門的醫生,及下達致康復人員。
 香港志願者康復人員、康復部門主管及康復人員
傳媒:傳播的好介面

傳媒訪問
心底裡只想默默服侍病人的需要,更不願意在任何傳媒作任何簡介。事情總不是一樣的。還記得為一個年輕的康復者(她患的是胸椎推輕度骨折)評估時,加上歐陽先生的建議,我們為她穿上胸腰固定支架,方便她可立刻行走(她在被斷症後,沒有下床走路);當時在病房已經有當地傳媒及國家傳媒到場,所有過程已給攝錄下來,最後還有很多的詢問。訪問後的第二天,醫院高層也來到康復部門探訪及多謝。

醫院高層探訪及多謝
總結來說,雖然事前並沒有充份的時間作準備,加上醫療文化的差異,理應造訪效用不大,可是病人的配合及傳媒的造就,令是次旅程有著初步的結果,也為後來志願康復專家鋪上一條路。
作者:威爾斯親王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胡鎮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