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搏討論區]   回醫搏主頁

 

 

 

 

 

 

 

 

 

 

 

 

 

 

 

 

禁毒事件薄

與「阿芷」同行

作為一個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者,在多年的前線工作經驗中,發覺青少年的成長需要上,委實是充滿風險與機遇。這些成長的經驗與歷練,不論孰好孰壞,都是他們將來面對不同人生逆境、人際關係、社會情況的參照。如果我們能構建一個關懷、接納及尊重的社區氛圍,承託著青少年的成長,在他們面對逆境的時候能夠提供適切的輔助、引導、支援,同時亦尊重及相信他們的選擇及應付的能力,青少年的成長可能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青少年」與「危害精神毒品」兩者在現今的香港社會情境下,似乎已經是劃上了一個等號。從報章新聞之中報導有學生因為在學校內吸食過量氯胺酮而暈倒;有青少年在沙灘上懷疑舉行「毒品派對」;有情侶在家中共用危害精神毒品,懷疑精神被毒品影響之下引致人命傷亡;有少年因被誤導而以為自己年少,犯事也會從輕發落而甘願冒險,做區內「小拆家」……。然而,我們應如何理解這些青少年吸食危害精神毒品的現象,任性?天真?傻?暴風少年?抑或…?讓我們在此分享一個少年吸食精神毒品的故事,看看能否探究這現象出現的原因,從而能尋根索源、對症下藥。

只得16歲的阿芷(偽名),外表出眾,打扮突出,外表打扮遠超她實際年齡,背後卻有說不完的故事。她是我們進行深宵外展工作時在屋?h公園所認識,身邊還有好幾位的比她年長的青少年,男男女女,好不熱鬧。那晚外展社工走進他們的群體當中,自我介紹一番,與他們建立一個社交關係。然而,那天開始,亦是外展社工介入阿芷的開始。

經過幾次建立關係的活動以後,社工已發現那群青少年的內在關係,各自都希望能夠成為別人「威望」,因為這種「威望」是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及認同。每每爭執,社工發現阿芷會主持大局,充當「和事佬」的角色,而其他人也會因阿芷的說話而停止爭辯,縱然有時道理未必在阿芷一方。但從阿芷的舉手投足得知,阿芷很享受這種「威望」所帶來的影響力。雖然未明她擁有這種影響力的原因,但卻說明青少年之間,被尊重及認同是一件十分罕有的事。

愛打扮的她,使她更容易受異性吸引,漸漸於街頭中認識更多與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個派對之中,抗拒不了朋友的「誠意邀請」,她接觸了人生中第一口毒品,那種飄飄欲仙的分離感覺、若真若幻的感官刺激、坐視立喊的朋輩認同拼湊在一起,讓她逃離現實,進入忘我境界。現實——似乎是青少年不想去面對的地方,那裡可是藏著不少被埋沒的故事。

家庭是一個滋養及塑造每個人的地方,我們在那裡會找到一個人成長的線索。我們在阿芷的家中,明白了阿芷很多,很多。因為阿芷有一次吸食過量的K仔而暈倒街頭,隨即被途人召急救車送阿芷入院。後來經醫生檢查後,得知鼻膜因經常「索K」而穿破了,醫生問她:「你係唔係有咩事先要索K仔?」「你家人呢?我叫護士叫家人接你好唔好?」阿芷默不作聲,眼淚就留下來。後來她給了社工的電話號碼給醫生。外展社工也藉此機會到她家探望她,順道了解她的家庭背景。

阿芷家是一個5人家庭,她就是睡在客廳的床褥,每朝她的家人就在睡覺的地方跨過才出門上班,這種情況令她沒法感到被尊重及接納,更認為自己是家中的「障礙物」。阿芷更透露現在是和母親及後父居住,親父在她年幼時已與母親離婚,但「父母」耳語間卻感到自己是後父和同母異父所生的2名弟弟的「外人」。家,對於阿芷來說,沒有什麼溫暖。我們頓時明白到,那個希望得到「威望」的阿芷,委實是要得到別人認同及尊重的投射反應;那個吸食毒品的阿芷,委實要逃避那個「障礙物」的自己的現實。

阿芷的故事讓我們明白到「冰山一角」的意思,吸食毒品問題本身只是一個表徵現象,青少年的吸食毒品問題嚴重,似乎是希望想藉此帶出一些訊息——他們的成長需要未被滿足、他們的心靈是空虛,等待有心人嘗試敲敲他們的心扉。另一方面,原來在我們的崗位上可以進前一點,多行一步,真誠關心那些需要心靈支援的年輕人,縱然表面毫不在乎但內裡脆弱得可以的吸食精神毒品的青少年,相信會讓青少年感受到關愛多一點、也信任這個社會多一點。

 

作者:香港青少年服務處大埔及北區青少年外展服務外展社工蔡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