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栩源 北區醫院 傳訊及社區關係部
第五波疫情如海嘯衝向一個又一個急症室,北區醫院也不例外。滯留急症室等候入院的病人愈來愈多,北區醫院言語治療部部門主管關小敏非常關心急症室的壓力:「作為醫護人員、醫院的一分子,我究竟有甚麼可以幫手?我問了急症室的部門運作經理,只要不是添煩添亂,甚麼可以做的我都會做。」
專業生涯最密集的餵飯工作
小敏由三月初開始,每天提早一小時回到醫院,在急症室工作。「為了不影響言語治療部的服務,我用自己時間到急症室看看有甚麼可幫手。慶幸我可以做自己的『老本行』──餵飯,那段日子或者是我專業生涯裡最密集的餵飯工作,一小時餵了四、五個病人。」
言語治療師會透過餵飯評估病人的吞嚥能力,小敏在急症室茫茫的病人中,也可察覺部分病人有吞嚥問題,不過更多病人需要其他關懷。「例如有個婆婆等了很長時間,她只是沒有心情進食,我會盡量安撫她,哄她吃飯。只要幫助到病人,就是醫療服務中最大的專業。」
有乜做乜,見招拆招
北區醫院物理治療師黃穎儀三月初也有自發到急症室幫手。「在之前幾波疫情,我曾經在隔離病房工作,照顧過確診個案。急症室希望物理治療師去協助一些臥床病人進行活動,減低他們因長期臥床而跌倒的風險。」穎儀曾在隔離病房工作,當時的病人都是經過醫療評估而轉介的,而急症室的工作經驗卻是截然不同。「急症室病人非常多,即使急症室同事很積極提供協助,但當刻不會有空間篩選病人是否有物理治療的需要,『有乜做乜,見招拆招』是當時工作的總結,例如我沒有器材協助病人下床走路,就叫他扶着床架床欄慢慢走;這邊廂有個病人想去廁所,我考慮到可能有跌倒風險,就決定扶着他過去;那邊廂有個伯伯嚷着說隔離床不相識的婆婆肚餓,我又去餵飯。」
「我工作後想到,我穿起全套保護衣物,病人或許分辨不到我是服務助理還是護士,甚至不會想到我可能是物理治療師。醫護人員的專業不是穿甚麼制服、名牌上寫甚麼工作,而是在病人需要時提供協助,讓病患者重拾生命的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