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與SARS近八成相似 卸除防護裝備要小心

2019冠狀病毒病 (COVID-19) 「來勢洶洶」,大家對新疫症所知不多,聯網特別邀請中大何鴻燊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在二月舉行的「總監與員工大會」上講解COVID-19的臨床病徵、治療方案及感染控制。

許教授引述最新研究,指出COVID-19與SARS冠狀病毒的基因排序有八成相似,傳播鏈亦類似。病毒很大可能源自蝙蝠,其後傳染中介動物,繼而傳染人類,但醫學界暫未確認哪種動物是COVID-19的「中途站」。

惡化快但死亡率低

COVID-19患者在未有病徵前或可傳播病毒。患者早期最常見出現發燒、乾咳等,部份人症狀輕微,而淋巴細胞減少、年紀大、肥胖、遲入院,以及患有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均是出現嚴重症狀的風險因素。許教授提到約2%COVID-19患者沒有發燒,醫護要因應風險做足防護措施。

許教授亦指出,對比同樣由冠狀病毒引起的SARS及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COVID-19的惡化速度較快,由發病至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之間只有9天,內地更有個案由發病的第7至8天開始惡化。有研究追蹤患者的臨床情況,證實「免疫風暴」是導致患者病情惡化的其中一個原因。不過,COVID-19的死亡率偏低,約2%至3%,與流感相若。

小心卸除防護裝備

除了社區傳播,另一隱憂是病毒在醫院爆發。許教授透過世衞電話會議,得知武漢有醫院出現爆發,追蹤調查發現,隔離病房的防護措施「做得幾好」,反而是休息室及會議室「中招」,估計有醫護人員卸下防護裝備時「除得唔乾淨」,或者沒有徹底清潔雙手,將病毒帶到病房外。他提醒醫護人員不但進入隔離病房時要做好準備,離開時亦要小心。

他補充,本港的感染控制措施較世衞指引更加「穩陣」,不論是否負責照顧COVID-19患者,進入隔離病房的醫護「全部N95」,因此毋須太擔心。

測試中新藥或成治療新希望

現時未有針對COVID-19的藥物,許教授稱,本港汲取SARS和MERS的經驗,向COVID-19患者處方蛋白酶抑制劑Kaletra,並按臨床情況配搭抗病毒藥利巴韋林(Ribavirin)及β型干擾素(β IFN),期望能「㩒低病毒」,減低患者出現免疫風暴的機會,「還要等多些證據,才知哪個是最好的治療方案」。

美國首位確診病人服用新藥瑞德西韋(Remdesivir)後退燒及肺炎消退,引起全球關注。許教授解釋,瑞德西韋最初研究用於治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後來發現有效抑制伊波拉病毒。今年初發表的一項研究,更發現瑞德西韋抑制MERS病毒的效果比Kaletra顯著。

至於瑞德西韋對COVID-19的療效,仍待臨床測試證實,若有效,將是治療全球疫症的新希望。

請瀏覽 YouTube - NTEC Channel 觀看講座精華片段

 

 

 

中大何鴻燊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講解COVID-19的最新情況,他指,COVID-19的治療方案仍待摸索,新藥瑞德西韋有望能「對症下藥」。

中大何鴻燊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講解COVID-19的最新情況,他指,COVID-19的治療方案仍待摸索,新藥瑞德西韋有望能「對症下藥」。

我喜歡/I like this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