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手術團隊挑戰高難度 引入先進技術提升手術成效

主動脈病變患者隨時病發送命,醫護在手術台上肩負生命重擔,但為病人心臟「修橋補路」的過程艱險無比,須面對中風、失血等風險。新界東主動脈跨部門團隊過去多年苦思良策,引入先進技術減低手術併發症風險,令病人術後康復情況大大改善,團隊於十月的「總監與員工大會」分享不斷進步的經歷。

主動脈破裂患者可於數分鐘內死亡

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黃鴻亮說,人體的主動脈有如一條高速通道,把心臟帶氧血液供給體內腦部、肝臟等各個主要器官,一旦此通道受破壞,比如出現病變或撕裂,「就像條青馬大橋斷了」,各內臟都會受影響,嚴重者或短至數分鐘內便會死亡。

黃鴻亮醫生稱,此類手術相當複雜,在2009年之前,主動脈剝離的治療手術死亡率達三成,箇中原因包括當時技術所限,病人做了手術,仍要面對中風、出血過多或多個器官衰竭等併發症。他以當年一個47歲的會計師吳先生為例,他忽然心口劇痛,有撕裂之感,隨即陷入半昏迷,被送往威院急症室後,診斷出甲型主動脈撕裂,需即時做緊急手術。

手術須冷凍病人 40分鐘內接駁血管

進行主動脈手術,必須停止體內血液循環系統,黃醫生說,團隊首先要用體外循環機把病人體溫急降至攝氏18度,以減慢新陳代謝及保護腦部和其他器官,然後醫生須在40分鐘內完成所有血管接駁,否則病人會有中風風險。整個手術耗時7.5小時,但因其體溫曾急降,凝血因子及其他器官始終有受損,吳先生術後首天便出現麻痺,首一兩星期持續出現神志不清、呼吸困難、高燒及尿滯留等徵狀,最終留院兩個月才逐漸康復。

「對我們來說,一個醫生最希望就是救回病人」,但除此以外,黃醫生更想減少病人受苦,「少一些流血、炎症,也不要再昏迷」。他們在2012年建立主動脈跨部門團隊,定期討論複雜案例及研究更有效的治療方案,逐一突破難關。

引入先進技術 大幅減低手術風險

黃鴻亮稱,團隊為此不斷到海外交流,學習最新技術,他更因此與世界頂尖水平擅長胸腹主動脈手術、日本川崎幸醫院的藤川拓也醫生結緣,最後有機會與藤川醫生一起,為香港病人服務,現時更共同在團隊改善主動脈手術成效。

他說,團隊研究出運用順行腦灌注(ACP)技術,於手術期間直接用儀器為腦部無間斷供血,使病人免於深層冷凍,體溫可維持在25至28度,大大減低中風風險。會計師吳先生在2015年時再次出現主動脈撕裂徵狀,日漸消瘦和長期失眠,今次手術止血非常成功,病人術後於深切治療部留醫兩日,16天後便已出院,如今更能重回會計師本行。

主動脈跨部門團隊現時每年平均處理70至80宗主動脈手術個案,死亡率已由以往三成跌至4.3%。黃鴻亮醫生說,團隊的步伐「不會停在此」,會繼續在背後「脈脈」努力,研發更有效治療方案幫助更多病人。

 

新界東主動脈手術團隊黃鴻亮醫生及藤川拓也醫生在十月的「總監與員工大會」分享團隊提升主動脈手術效果的歷程,並感謝跨部門團隊的努力和付出。

新界東主動脈手術團隊黃鴻亮醫生及藤川拓也醫生在十月的「總監與員工大會」分享團隊提升主動脈手術效果的歷程,並感謝跨部門團隊的努力和付出。

黃鴻亮醫生說,每一次手術後團隊也會進行檢討,希望持續改善手術成效,亦會繪畫草圖,以仔細計劃手術各個步驟。(左圖及右分別由藤川醫生及黃醫生手繪)

黃鴻亮醫生說,每一次手術後團隊也會進行檢討,希望持續改善手術成效,亦會繪畫草圖,以仔細計劃手術各個步驟。(左圖及右分別由藤川醫生及黃醫生手繪)

我喜歡/I like this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