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H 通訊 NEWSLETTER (2025年8月)
啟德新急症醫院通訊
2026年 • 伊院新篇章
綠色x科技
舒適求診體驗
啟德新急症醫院將於2026年開始分階段投入服務,配合整體的工程進度,現已平頂的「專科門診大樓」(四座)及「腫瘤科大樓」(五座)將會率先投入服務。伊利沙伯醫院的專科門診、專職醫療及放射治療檢查等服務會在「專科門診大樓」及「腫瘤科大樓」投入服務後,分階段開展服務。伊院其他服務如急症室、各科住院及手術等,則有待餘下三座大樓完工後才陸續在下一階段遷入。
新候診模式自由度高
伊利沙伯醫院大部份專科門診病人(包括新症和覆診)將會轉到新醫院繼續接受服務,臨近診症日期,醫院職員會提前透過電話、短訊或郵寄等方式通知病人。同時,「HA Go」應用程式內的預約資訊亦會因應搬遷進度而自動更新診症地點,病人可隨時透過應用程式查閱自己的預約資料。
新醫院善用資訊科技配合精心配置的公共空間,推廣更舒適、更人性化的候診模式。應診前,病人可透過院內的「一站式電子服務站」或手機程式「HA Go」登記報到及繳費,隨後可自由在醫院內的綠化區或餐飲區域候診,不用在診症室外排隊。臨近診症時間「HA Go」會自動推送提示訊息,提醒病人前往診症室。完成診症後取藥過程亦更為人性化及電子化,病人可利用「HA Go」的「排隊易」功能,不用親身到藥劑部交藥單,當藥物準備好時系統會發出提示訊息,通知病人到藥劑部取藥。
綠化區域連結建築群
新醫院連同旁邊的香港兒童醫院組成「5+2 公營醫療綜合體」,五座大樓樓面面積達50萬平方米。除了臨床區域外,新醫院在設計時預留了一定比例的公共空間,各大樓均設有綠化花園和休憩區,由植物及花園組成的「綠色帶」將各大樓連成一線,營造成一個舒適的公共空間。以率先投入服務的「專科門診大樓」及「腫瘤科大樓」為例,兩座大樓間的中庭為綠色花園,外連啟德海濱長廊。除了綠化區域外,新醫院各大樓分別設有多元化的餐飲區,包括咖啡廳、西式食肆及中式酒樓等,讓病人及訪客有更多的選擇。
新醫院在硬件上創造了空間,增加更多可活動的公共空間,再輔以科技提升病人的整體求診體驗,病人可以自由按意願選擇在醫院內的公共空間候診,在綠化區休息、或者在咖啡店用膳。另外,作為社區的一份子,新醫院的病人資源中心會定期舉辦講座及教育活動,拉近醫患關係、提升互信。期望病人可以在溫暖、自主及受到尊重的環境下接受服務,進一步實踐「以病人為本」的理念。
掃二維碼加入「HA Go」
到診通知 免原地排隊
(圖片: 內科門診 – 你的就診時間已到,請到28號房門外等候)
(相片1﹕新醫院有大量綠化設施打造舒適的治療環境。)
(相片2﹕部份大樓的平台設有綠化區域。)
工程進展
「工地A」包括「急症大樓」(一座)、「行政大樓」(二座)和「教學及培訓大樓」(三座)的工程順利,進度符合預期。其中規模最大、樓高二十一層的「急症大樓」現正進行第七層的工程。
「工地B」的兩座大樓現正進行室內裝修、機電、鋪設網絡等工程,待承建商交樓後會進行驗樓、收樓程序,緊接進行約六個月的前期準備工作,為投入服務作好準備。
暢。易達 「無障礙空間」
九龍中醫院聯網致力於新急症醫院內建設一個無障礙環境,以確保病人及訪客在醫院內的暢達性。啟德新急症醫院各大樓的設計,均採用了由屋宇署發出的《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2008》中所有強制性無障礙通道設計項目,有關規定涵蓋暢通易達停車位、通道、走廊、門廊、斜道、洗手間、梯級與樓梯、扶手、升降機、照明等範疇,確保任何人士不論其身體狀況或年齡,均可以暢通無阻地到達各項設施。
在新急症醫院的硬件設計方面,詢問處、登記處、護士站、繳費處、藥劑部取藥處的櫃位都設有較低位置的窗口、部份櫃位設有對講機,方便使用輪椅的病人能「面對面」與職員交談,職員亦能照顧到他們的需要。另外,病房與及日間服務設施等的面積亦較過去大,方便有需要使用輪椅的病人,同時新醫院電梯的內攏面積平均面積達50呎,能容納多部輪椅,減少行動不便人士等候電梯的時間。
交通方面,九龍中醫院聯網一直與提供復康巴士服務的政府資助機構保持緊密聯繫,理順復康巴士在新醫院的上落車安排,務求可以照顧到行動不便人士的求診需要。另外,新醫院完全投入服務後將會提供15個「無障礙泊車位」,分布在醫院不同大樓的地下停車場,有需要可作出靈活調配。
伊利沙伯醫院訊及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