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快訊 K-POST (20256月號)

長者友善醫院 我最在乎你

 

甚麼是『長者友善醫院」?

 

香港踏入人口高齡化年代,2046年長者人口將增長至274萬,屆時每三名港人便有多於一位是「老友記」。九龍中醫院聯網轄下的醫院積極發展「長者友善醫院」,以長者的健康需求為中心,通過優化服務流程、環境設施及人員培訓,提供安全、舒適且尊重長者的醫療環境,讓老友記在就醫過程獲得適切照顧,提升生活品質。

 

「太鼓訓練」打懷舊金曲 加強老友記專注協調

 

老友記年青時都有偶像、都會追星,譚炳文、鄧麗君、鄭君綿和鄧寄塵你應該有點陌生,但50後的長者聽到卻是眉飛色舞,隨口可以哼出十首八首「首本名曲」。

 

情花開、開燦爛、情義誓永無限」今年70多歲的婆婆手執太鼓棍、伴隨節奏,電視屏幕上的紅色音符到指定位置便擊打鼓面,屏幕顯示她擊打的準確率以及分數。她玩的是年輕人都很喜愛的太鼓,但打的歌曲不是女團、也不是靚仔偶像,而是六、七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曲。

 

這裡不是「機」,而是香港佛教醫院職業治療部的「懷舊角」。

 

懷舊角牆上掛了昔日的紅色水牌,寫上《詐肚痛》、《我一見你就笑》、《獅子山下》等經典名曲,老友記選好歌曲便可以開始。資深職業治療師杜羲朗指出「長者玩得非常投入,會一邊打鼓一邊唱歌,亦會大家比拼分數,玩完回病房仍哼著首歌。」

 

太鼓讓老友記在醫院有娛樂,其實亦是一個復康訓練,杜羲朗提到,打太鼓時需要留意屏幕上紅色音符移動位置,跟著歌曲節奏打鼓,能夠訓練長者的專注力、手部協調能力及反應速度等,並刺激大腦不同功能,達到鍛鍊認知能力效果。

 

長者出院回到社區,最重要是能夠重投生活,而職業治療師的工作就是評估及協助病人適應生活。杜羲朗說「可能病人入院前能夠自理,甚至要照顧孫兒,我們希望協助他們出院後回復往日生活,保持自主能力。」團隊邀請合適患者例如認知障礙症病人參與太鼓訓練,早前完成了大約30名參與者的評估,發現對他們的病情都有幫助。

 

佛教醫院職業治療部懷舊角2023年開始投入服務,設計理念來自同事外遊時看到長者打太鼓,團隊認為適合住院長者治療便合力籌備。整個訓練大部份都是同事落手落腳設計及製作,希望打造一個還原度

極高的懷舊角給老友記。

 

 

自創醫院「茶記  集體回憶融入復康治療

 

杏林茶餐廳」是懷舊角另一賣點,老友記在茶餐廳各有任務,扮食客點餐、伙記落單、收銀計數,務求寓訓練於娛樂。除了音樂使人共鳴,美食特別是港式食物更能勾起長者記憶,紅豆冰、菠蘿油、港式奶茶全部都是港人的集體回憶,讓長者接受復康訓練時可以更投入。

 

長者們對於「杏林茶餐廳」非常捧場,見到西多士、瑞士雞翼公仔麵的道具已經「流口水」,期待出院時大吃一餐,投入食客、伙記的角色。來到茶餐廳,他們的任務是協助完成落單、計數等程序,而菜單亦設計出不同難度,做伙記要懂得區分凍熱飲價錢,以及不同食物組合的配搭。

 

職業治療部部門經理陳旭彪指出老友記玩得好投入,始終民以食為天,用他們最熟悉的事物做訓練,最容易吸引他們,就算比較內向的長者都好容易打開話題。」長者參加上述訓練有效提升記憶及運算能力,而小組訓練更可以加強表達及社交能力,協助醫護人員評估他們回到社區時的需要,再針對性提供或轉服務支援老友記及家屬。

 

入院Care 到出院

 

病房景觀開揚 緩長者情緒

 

廣華醫院的臨床服務貫徹九龍中醫院聯網「長者友善」理念,從治療疾病到維護長者尊嚴與生活質素。

 

廣華醫院把握重建的契機,全新的內科及老人科病房在環境及設施上都作出優化,所有病房都是靠窗而建,除景觀開揚外、採光充足可以讓長者與院外環境連接,不論看到的是公園綠化地帶,或是遊人運動跑步,都為他們帶來活力氣息,緩住院的不安情緒。病房設施更顧及老友記身心靈的需要,既提升醫療效率更保障病人安

全。

 

廣華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運作經理鍾淑霞提到,香港人口老化情況加劇,長者住院比例持續上升,長者友善的服務更顯重要。長者入院接受治療,醫院最希望令他們能在舒適的環境安心住院養病。姑娘說「縱使病情難免讓病人感到沮喪,我們定會盡力幫助維持長者的正向情绪。」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個規律對病人心理非常受用,病房有足夠自然光,有助老友記分辨日與夜,對於部份病人尤其是認知障礙症患者特別重要,能夠提醒他們晚上休息的時間,避免日夜顛倒帶來的問題。

 

度身制訂出院計劃 減長者再入院風險

 

通過優化病房的環境,可以讓長者接受治療、安心養病,這只是「長者友善」病房計劃的其中一個元素。醫院最希望老友記康復出院,在社區好好生活,因此九龍中醫院聯網的醫院,會為高風險病人提供「支援長者離院綜合服務」,跨專科醫護團隊會評估長者再入院風險,制訂全方位出院後護理計劃。

 

93歲的王伯與年近70歲的獨子居住在油麻地,是典型的「以老護老」個案。兒子每天都早出晚歸工作,父親則長時間留守家中。王伯今年初在家中暈倒,幸獲鄰居協助送往廣華醫院。入院接受治療後,王伯情況穩定可以出院,醫院老人科跨專業團隊評估他的情況後,認為家中缺乏防跌設施與緊急求助裝置,再入院風險甚高,因此在王伯出院前,醫院已經安排職業治療師家訪,向家人就安裝扶手等事情提供專業意見。

 

出院後護士個案經理定期探訪王伯,監察血糖值與服藥情況,讓王伯的生活質素大大改善。九龍中醫院聯網老年科顧問護師梁燕玲提到,聯網內的醫院多年前已關顧老友記在社區上的需要,提供全面的出院後支援,病人在社區得到適當護理,有助減低病人重覆入院的機會。

 

科技保障長者安全 做好預防 防跌防走失

 

利用科技照顧病人已成為現代化醫院的大趨勢,九龍中醫院聯網不同醫院引入「智慧醫院」元素,以科技加強醫院守護病人健康角色,提升護理質素。

 

常常提到「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醫學是醫療界的重要概念,因為長者患病後的復原時間可能很漫長,而且效果未必理想,相反成功預防患病能夠保持他們的生活質素,對病人、家屬及醫院都大有益處。

 

九龍中醫院聯網護理總經理李華珍指出「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入院後,可能出於無意識下離開病房,為了減少類似事件發生,聯網內部份病房都會為合適病人配戴『防走失手帶』,手帶連接醫院系統,使病人能夠在安全環境下活動,減少他們離開病房走失的風險。」

 

另外,長者跌倒可大可小,聯網亦非常重視長者「防跌」方面的工作。醫護人員在長者入院時會全面評估情況,了解他們的跌倒風險,有需要時會在病床加入「防跌警報系統」,當長者離床時便會通知醫護人員及時提供協助,減低長者們跌倒風險。

 

天然光增和諧感 緩治療專科診所打造「療空間」

 

為提升晚期病患者生活質素,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在「華永會」及東華三院董事局的支持下,於2008年成立緩醫療中心,專為晚期癌症及腎衰竭患者提供全面服務。其中,緩治療專科診所更透過環境設計及多元活動,幫助患者及家屬緩解身心壓力,讓醫院不再「冷冰冰」。

 

診所的設計融入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概念,以圓頂涼亭、木質具及中式花園營造寧靜和舒適的氛圍。黃大仙醫院復康醫療護理部病房經理李惠明表示「診所的圓頂空間透入自然光,設計能營造醫院平和氣氛,讓患者更坦然面對治療。」她強調:「舒適的環境有助緩情緒,讓患者與家屬在艱難時刻亦感受到片刻安寧,實踐 『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

 

另外,診所會定期與醫院病人資源中心合作,在診所內的圓頂空間及中式花園舉辦活動,如每星期四早上的「悠閒閣」,會提供茶點、書籍借閱及手工藝製作,並按節日安排慶祝活動,讓患者與家屬在治療期間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用顏色分辨樓層 讓長者「永不迷路」

 

黃大仙醫院非常重視「長者友善」元素,在不同環節中都展現對長者的關懷。該院復康醫療護理部資深護師陳淑祺指出,長者慢性疾病越來越多,中風復康、老人復康、骨骼復康、胸肺復康、心臟科等病人都需要接受跨部門護理,醫院在早年翻新時亦在這方面下過功夫。

 

為減少病人上落不同樓層,院方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支持下,特意在三樓設立「香港賽馬會復康醫療中心」,將復康病房及不同專職醫療部門整合在同一樓層,以橫向整合模式簡化服務流程。院方在該樓層應用「搶眼」的主題色,牆壁以開朗的黃色為主調,簡單易記,為醫院增添生氣,同時讓病人及家屬更易辨認樓層。陳淑祺補充「四樓設有胸肺科病房及復康醫療護理部病房,連接兩個部門的天橋牆身為藍色。如果住院長者『大頭蝦』忘記自己所屬病房,只要記著黃色或藍色,醫護人員便可以護送他返回病房。」

 

啟德新急症醫院設多個專科中心 匯聚專家提升治療水平

 

啟德發展區新急症醫院將於2026年起陸續投入服務,屆時伊利沙伯醫院的服務將會分階段遷移至新醫院。新醫院將設立多個專科中心,匯聚臨床及學術專家,推動專科培訓發展與科,進一步提升複雜病症的治療水平。

 

根據最新工程進度,新醫院的「專科門診大樓」(四座)和「腫瘤科大樓」(五座)將會率先投入服務。其中,腫瘤科大樓將成為九龍區最大型的腫瘤科服務中心,全面整合現有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住院、門診、日間服務及各類治療服務,並配備嶄新的儀器設備,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臨床診斷、化療及放射治療服務。

 

在住院及專科門診環境方面,「腫瘤科大樓」七樓的腫瘤科住院病房設有9 0張病床,所有病房均配備全景窗戶,病房區外設置綠化「療花園」,營造更舒適的康復環境,而臨床腫瘤科的專科門診服務則集中於「腫瘤科大樓」五樓,共設32診症室,提升服務效率。

 

「腫瘤科大樓」亦配備先進儀器設備,包括引入公立醫院首部醫學迴旋加速器(Cyclotron),用於製作放射藥物,以及為各類癌症和神經外科疾病檢查提供正電子掃描藥物。同時,新醫院亦配備公立醫院首部「伽刀」治療設備,為腦腫瘤、血管畸形等病變,提供更精、安全的放射外科治療。

 

另外,新醫院的急症室將會是九龍區最大的「創傷中心」, 提供2 4 小時運作的急症服務,配備完善設施以應對各類型急症、緊急情況及重大事故,而將於稍後時間投入服務的「神經外科中心」,將整合腦神經外科及其他專業團隊,為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跨專科護理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