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醫療水平位列世界前沿,有賴醫護人員持續精益求精提高專業水平,透過與內地以及國際專家互相交流知識及經驗,以應對人口老年化等的挑戰。
九龍中醫院聯網一直支持醫學專業發展,來自不同專業範疇的醫護人員透過參觀、國際醫療論壇及研討會等跟世界接軌,與各地專家互相交流分享自身經驗及研究成果,同時亦虛心學習其他醫療體系的長處,加強本港的公營醫療服務,並引入新技術造福病人。
「腦深層刺激術」(DBS)技術在香港發展成熟,主要用作治療柏金遜症,做法是植入一條細長的電極導線至腦部特定部位,藉著產生電流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用以控制因腦神經疾病引起的運動症狀。
除了柏金遜症外,有關技術在國際間亦會應用在不同的腦神經疾病,而伊利沙伯醫院在 2020 年開始將 DBS 技術應用擴闊至腦癇病人。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部門主管潘德立醫生指出︰「我們要將電極放在腦部大約 4 至 5 毫米的指定位置,要有足夠經驗才能精準地完成相關手術。」
潘醫生在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中認識了來自越南的神經外科醫護人員,得知當地希望發展 DBS 治療腦癇病症。早前他應邀親赴胡志明市一間醫院擔任顧問,分享經驗並協助完成越南首宗 DBS 治療腦癇病症手術。
「醫療專業與時並進,不能固步自封,多交流學習別人所長至關重要,希望能夠多促進香港與世界的醫療交流,互相進步。」
即將投入服務的啟德新急症醫院,將會成立本港最大規模的「綜合神經醫學中心」,為急性中風、運動障礙及腦癇等病人提供一站式、安全高效及以病人為中心的神經醫學綜合服務。
「冷凍治療」技術在國際間越趨普及,廣泛應用在不同專科疾病。伊利沙伯醫院 2019 年開始利用有關技術治療病人,例如為腎細胞癌病人提供治療,做法是將冷凍探針經過皮膚插到腫瘤組織中,透過電腦掃描導航將針送到指定位置後再把溫度降低,利用零下負 50 度的冰球將該組織的水份抽走,然後再將冰球融化,水份再次湧入組織令其壞死。
「冷凍治療」應用在癌細胞個案效果顯著,伊院亦探討將該治療擴闊至更多疾病,包括子宮組織表皮細胞病變,因為患者在月經時會出現劇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進行傳統切除手術亦容易復發,相反文獻顯示「冷凍治療」更能徹底清除該組織,團隊希望擴闊該治療的應用,為病人提供其他治療選項。
伊院診斷及介入放射科副顧問醫生麥愷媛,2024 年初前往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一間醫院,在兩星期期間觀察該院團隊利用「冷凍治療」完成 60 個不同專科的病例,回港後跟伊院團隊將「冷凍治療」應用在子宮組織
表皮細胞病變患者,至今未有病人復發。多年來團隊亦完成約 70 宗「冷凍治療」個案,病人康復情況良好。
麥醫生認為作為醫生應該有持續探索的精神,增加治療方案選項,未來會研究將「冷凍治療」應用在更多病種,令更多病人受惠。
伊利沙伯醫院泌尿外科顧問護師杜海柱,過去 10 幾年走遍大江南北,與內地醫護同儕分享泌尿外科護理知識及技巧,行內都尊稱他「柱哥」。
「香港泌尿外科護理上世紀 90 年代已開始發展正規專科訓練,屬亞洲地區中較早起步,因此已累積一定個案及經驗。希望將自己臨床個案管理的經驗與內地同業分享,彼此進步,合力提升國家在有關專業的水平。」
柱哥在講學時強調需要熟習當地病例特性,細心問症加上經驗佐證才能「對症下藥」。以失禁問題為例,港人飲食習慣會在晚餐時飲湯,其實都是令問題所在的其中原因,因此講解時要提醒醫護人員仔細詢問病人的生活習慣,作出全面的評估再針對問題解決。
柱哥稱雖然醫療科技推陳出新,但隨著人口老化,病例亦都越來越複雜多變,有必要與內地、亞洲或者其他地方保持緊密溝通,互相了解病例、最新醫療發展,做最好的準備應對繁複的病例。
一場腎臟移植手術扭轉了整個家庭的命運,由當初失去希望,到對未來充滿想像,再一步步實踐計劃,意義重大。
14 歲的文仔患有先天罕見腎病,7 歲開始每星期有三至四天要到醫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洗血),之後更因身體狀況而切除脾臟。「洗血」多年後血管開始收窄,再加上腹腔曾接受手術,不適合進行腹膜透析治療,因此腎臟移植是他唯一的出路。
腎臟移植可採用活體或遺體腎臟捐贈,由於文仔過往多次輸血,引致體內的抗體水平極高,成功配對合適遺體腎臟的機會渺茫。當時他的媽媽希望可以捐出腎臟幫助兒子,但眼前卻是另一個難題︰母子的血型不相容,移植後出現急性排斥的風險較高。
瑪麗醫院曾成功為成年人完成跨血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兒童方面香港則未有先例,香港兒童醫院的團隊開始翻查文獻並聯絡該院及世界各地不同專家,嘗試探討在香港進行兒童血型不相容(ABO-i)腎臟移植的可行方案。
ABO-i 移植的關鍵之一是將病人體內特定抗體移除並降至合適水平,以減少排斥反應。
團隊得知瑪麗醫院醫護曾到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院取經,香港兒童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副顧問醫生何梓瑋和湯伯朝在 2023 年聯繫到有關醫院安排,越洋到該院學習,兩人分別到日本東京交流,期間更親身觀察了多個同類型手術的前期準備工作及手術過程。
湯醫生解釋:「日本 ABO-i 移植的運作模式已非常成熟,期間學習到整個流程的預備、跟進等,例如由術前一個月開始為病人處方藥物、術前安排抗體移除及持續檢測特定抗體水平,術後定時為病童進行腎臟穿刺,以檢查有否排斥等。」
兩人回港後,與團隊密鑼緊鼓籌備手術,最終決定採用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的方法,以血液成份分離機,將病童血液中易引起排斥的抗體移除。這技術可以避免移除身體有用的抗體,影響免疫力。
最終團隊於術前兩個月展開有關程序,數次後,成功將該抗體降至合適水平。在相關醫院醫療團隊合作下,於
2023 年 7 月移植手術終順利完成,文仔的母親成功將腎臟捐給兒子,病人目前情況穩定。面對問題,團隊選擇積極尋求突破,懷著謙虛的心學習造福病人。
何醫生分享,「手術前,進出醫院是小朋友生活的全部,根本沒有機會去感受這個世界,更不敢去想像未來;手術後,他終於嘗試人生第一次旅行,跟家人去了上海主題樂園,一家人都非常期待及興奮,『未來』兩個字重新出現在他的生命。」
完成香港首宗兒童跨血型腎臟移植手術,是整個團隊努力的成果,單單在術前向病人及家屬解釋複雜的手術原理及過程,已經不是一件易事。
團隊為了讓文仔更能容易理解,與非牟利機構合作,邀請醫院遊戲師於手術前透過漫畫等形式,以輕鬆方式深入淺出介紹手術程序,減少病童的憂慮。
另外醫院亦透過 3D 打印技術,印出立體的腎臟模型協助外科醫生,向病童及家人講解腎臟結構及移植手術。手術前兒科、病理科、麻醉科、放射科、外科、血庫等部門會舉行多次會議,確保手術順利安全。
團隊的經驗在去年的醫院管理局研討大會跟本地及海外專家交流,亦在本地的學術期刊發佈,希望將相關經驗分享給不同醫院及醫療機構,幫助更多病人。
伊利沙伯醫院大部份服務將搬遷至位於啟德發展區的新急症醫院,新醫院於 2026 年提供首階段服務,專科門診大樓率先啟用,當中有新設普通科門診的社區健康中心,分階段提供普通科門診、傷口護理、注射及抽血服務,大樓的藥劑部亦會提供配藥服務。
除了一樓的社區健康中心外,專科門診大樓 5 至 8 樓是專科門診樓層。在伊利沙伯醫院就診的專科門診病人,將陸續轉到新醫院接受醫療服務。醫院會設立熱線方便病人查詢,醫院管理局流動應用程式「HA Go」亦會適時更新覆診資料,包括新的門診地址及聯絡資料等。
專科門診大樓亦設有有蓋高架行人道連接九龍灣商貿區,市民屆時從大樓經連接天橋步行至九龍灣的大型商場商貿區,只需大約 8 至 10 分鐘。天橋亦有無障礙設施,方便行動不便的病人。
為了加深社區對新醫院的認識,伊院持續向社區伙伴分享新醫院的資訊,早前便向不同少數族裔領袖介紹新醫院的工程進度、發展規模以及服務模式等,希望加強社區對新醫院的認識。
同時,伊院團隊亦馬不停蹄落區向鄰近社區的街坊介紹新醫院,包括在黃大仙、尖沙咀、紅磡、九龍城及旺角等地方舉行講座及社區嘉年華等不同形式活動,希望透過不同活動,令不同種族及年齡層的市民都得悉新醫院的服務。
為甚麼服藥要分「空肚」、「飽肚」?
藥物標籤上,經常都看到有「餐前服」或者「飽肚服」等字眼。伊利沙伯醫院藥劑部藥劑師 Ingrid 稱,部份藥物的效用會因應進食而轉變,因此藥物標籤上的指示是根據藥物的特性去制定,確保藥物能發揮最理想的功效,或減少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何謂「空肚」? 何謂「飽肚」?
Ingrid 指,餐前至少一小時或餐後兩小時都算是「空肚」,就是胃裡面沒有食物的意思;「飽肚」就是進餐時或餐後的半小時內,亦即是趁胃裡還有食物的時候服藥。
甚麼藥物需要分「空肚」或「飽肚」服用?
不少藥物都需要在特定情況服用,Ingrid 舉例一款口服乙型肝炎藥恩替卡韋(Entecavir),與食物同服會減低它的吸收,影響其療效;相反另一款口服抗凝血藥利伐沙班(Rivaroxaban),服用它的 15 毫克或 20 毫克劑量時,食物能夠促進其吸收,令其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增加至 80%。
一部份抑制胃酸分泌藥,如泮托拉唑(Pantoprazole),應於餐前大約 30 分鐘服用。因為製造胃酸的質子泵在進食後會變得活躍,所以在餐前服藥可使藥物濃度在進食後達至最高峰,以達到最佳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
除了影響藥效,Ingrid 提到部份藥物會較容易引致腸胃不適,例如阿士匹靈(Aspirin)、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在服藥前先進食能夠減輕腸胃不適的機會。如果標籤上沒有特別註明跟餐服用,「空肚」或「飽肚」服藥均可。
每種藥物的服用方法都不一樣,服藥前必須清楚閱讀標籤上的指示,如有疑問可向藥劑師或醫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