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沙伯醫院成立 60 周年,現時的伊院已發展成為具規模的急症全科醫院,為九龍中醫院聯網的市民提供多元化醫療服務。由急症室、專科門診、住院服務到出院後的康復治療,以至轄下普通科門診的服務,伊院員工都秉承「以病人為本」的理念為病人服務。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今日的伊利沙伯醫院是一眾「伊院人」努力貢獻的成果。由 1963 年創院
至今已發展成超過 7,000 人的團隊,共有 15 個臨床部門,超過 2,000 張病床。醫院上下貢獻了數不盡的精神和時間,默默耕耘建立起市民對「QE」的信心。
伊利沙伯醫院過去 60 年經歷過順流逆流,衷心感謝特區政府、社會伙伴、病人和各持份者的支持,讓伊院可以在實踐中成長,特別是新冠疫情第五波期間,伊院上下一心、不分你我多走一步,最終也能克服困難走出逆境。香港正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市民對公營醫療的需求持續增加,醫院管理局推出了「十年建院計劃」,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在啟德發展區興建一間新的急症全科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的服務將會遷往新醫院,預計最快會在 2026 年第一季逐步提供服務。
能一直為香港市民服務,是我們的光榮。
九龍中醫院聯網總監及伊利沙伯醫院行政總監 張復熾醫生
要細數伊利沙伯醫院 60 年來的發展,2003 年成立 24 小時創傷中心絕對是重要的里程碑。
「我們做醫生初衷好簡單,就是救傷扶危,救不到病人會不甘心,就會推動你想辦法解決,醫療服務就會有進步。」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上圖中),在千禧年代前後牽頭成立伊院創傷中心,與創傷隊伍同事首創「三合一」手術,令車禍、墮樓等盆骨出血傷者的死亡率由六成減至一成多。
時間線回到上世紀 90 年代,當時伊院創傷服務越趨成熟,成功挽回不少因嚴重意外病人的生
命,但何醫生及其他同事發現,每年大約有 20 多位盆骨位置出血的傷者較難止血,危及生
命。原因是盆腔內動靜脈血管縱橫交錯,斷骨插穿血管導致大量出血,若未能及時止血會危及生命,因此死亡率亦較高。
「我們心有不甘,為甚麼救不回這些病人?」
國際創傷界一直討論三種止血方法中,哪種方法最有效。伊院跨專科團隊破格將三種方法融合創出「三合一」手術,同時為三個出血源頭止血。何醫生解釋︰「其實是同時進行三個手術,外科醫生為病人靜脈止血、放射診斷科醫生就為動脈止血、骨科醫生就處理盆骨出血問題。」
「三合一」手術經國際醫學雜誌發布造福病人。伊利沙伯醫院於 2003 年正式成立創傷中心,
並將服務擴展至 24 小時全天候服務,現在全港共有五間創傷中心。
作為九龍區主要的急症醫院,伊利沙伯醫院隨時候命應付突如其來的事件。為了爭分奪秒,伊院急症室數十年前開始已成立了「意外應急小組」到意外或大型災難現場執行醫療任務。
急症室部門主管周志偉醫生指出,大型意外現場有大量傷者,未必能即時送到醫院救治,親赴現場為傷者先進行初步治理,可大大提高生存機會︰「對於創傷病人來說分分秒秒都足以定生死,『意外應急小組』收到指令後,會在五分鐘內出隊,爭取救人時間。」
「意外應急小組」由醫生、護士及支援職系同事合作,各成員出隊時會帶備醫療物資到現場作第一線緊急支援,傷者之後再經分流逐步送至急症室接受進一步醫治。伊院急症室「意外應急小組」參與過不同的大型意外救援工作,包括 1993 年啟德機場航機滑出跑道意外、1999 年赤鱲角機場空難、2004 年佐敦嘉利大廈大火等等。
周醫生分享,災難現場一定非常混亂、訊息滿天飛,但醫護人員絕對不能亂,必須冷靜面對。
「為了令每個急症室同事都熟習流程,急症室每個周末都會試演出勤,同事去到現場便更有信心。就算訊息不可靠,但我們有最可靠的同事。」
缺血性中風後的「黃金三小時」對病人至關重要,及早接受溶栓治療,病人能重投正常生活的機會越大。伊利沙伯醫院早在 2008 年,已提供 24 小時溶栓治療服務,是全港第一間不分晝夜提供相關服務的公立醫院。
溶栓治療是透過靜脈注射針劑,溶解堵塞病人腦血管的血塊,防止中風病人因為缺血令更多細胞壞死,影響腦部。伊院內科部門主管方榮志醫生當年積極倡議相關服務,他說︰「中風無分日與夜,當病人晚上中風被送到醫院,一旦沒有這個服務,他可能餘生都會癱瘓。」
中風病人送院後,會即時進行電腦斷層掃描。腦神經科醫生即使不在醫院,亦可透過平板電腦的影像,判斷病人是否適合接受治療。為求爭分奪秒,中風科團隊隨即帶同「百寶箱」出動,為病人注射針劑。
日以繼夜地提供服務,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及壓力都翻倍,但努力的回報是 900 多條生命。
方醫生指出︰「伊院多年來提供『24/7』中風溶栓治療服務,至今已治療超過 1,500 名病人,
當中超過六成病人是在非辦公時間求醫。數數手指擴充服務之後多治療了 900 多位病人。」
曾有一名住劏房的 30 歲基層女士,為了幫補家計「打兩份工」,日間工作後晚上再做按摩學徒。有一晚突然半身乏力、說話困難,晚上送至伊院並立即接受溶栓治療,數天內康復與家人步出醫院。
「病人好年輕又是家庭經濟支柱,送院時她說話都有困難。康復出院後回來覆診,已經重投工作,還非常感激我們救了她性命,就算工作壓力大了都值得為病人走多一步。」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會毫無先兆出現胸口痛、無法呼吸並冒冷汗,病人到達醫院後,心臟科專科醫生會視乎病人的臨床情況,而決定需否為病人進行緊急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通波仔
手術)。伊利沙伯醫院 2018 年推出 24 小時通波仔服務,「24 小時心血管介入治療團隊」隨時候命趕返醫院,為有需要的病人進行緊急通波仔手術。
在伊院服務超過 30 年的內科心臟科主管李耿淵醫生,親身見證著過去數十年伊院服務的進
步,他說︰「過去未有 24 小時通波仔服務時,萬一病人在半夜出現急性心肌梗塞,醫生會為病人注射溶血針。」
伊利沙伯醫院於 2020 年 1 月開始,與基督教聯合醫院及將軍澳醫院合作,將 24 小時通波仔
服務進一步涵蓋九龍東的病人,每年為近 500 名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當中有三份之二個案是在非辦公時間求醫。
365 日 24 小時隨時候命,心臟科團隊所承受的壓力甚大,而責任之重非一般人能夠想像,因為每一次出動都是生死攸關,李醫生指出︰「通波仔是與時間競賽,病人抵達急症室,至用導管把球囊導入收窄或阻塞的血管,需要在 90 分鐘之內完成,而醫生亦需要在 30 分鐘之內返抵醫院。」
「我知道有醫生為了能更快回到醫院,連住所也選擇在醫院附近。」
在任何一個醫療體系,護士的角色不可或缺。
伊利沙伯醫院在 1963 年開院時只有百多名護士,經過 60 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有 2,400 人的專業團隊。這班白衣天使全年無休、日夜無間細心照顧病人,在前線為公營醫療體系出力,隨
時備應對各種複雜及突發情況。
伊利沙伯醫院在新冠疫情第五波最高峰時,臨危受命轉為「定點救治醫院」,集中接收重症確診病人。全院護士挺身而出,即使兒科、婦產科及骨科等甚少接觸大型傳染病的臨床部門,也加入照顧重症病人的行列,與患者肩並肩走過最艱難的時期,充份表現出專業水平。
這班「白衣天使」的工作早已不再局限在基本護理,而是透過持續提升知識和技能朝向專業發展,成為各個臨床專科領域的精英,並透過「護士診所」承擔更廣泛的醫療職能,減輕醫生的工作負擔。
伊利沙伯醫院自上世紀起已設立「護士診所」,主力服務病情穩定的病人,診所數目現時已擴展至 33 間,涵蓋骨科、泌尿科、神經外科、呼吸系統科等多個專科領域。
隨著人口老化和疾病複雜性增加,「護士診所」的需求殷切,在過去 10 年就診人數升幅達
62%,單在 2023 年便服務接近 65,000 人次。
「護士診所」由經驗豐富、已完成專科培訓的護士負責,有不同的運作模式及功能,例如會在病人見醫生前先作出初步會診、檢查,醫生見病人時已掌握有關病情資料,使診斷和制定治療計劃過程更順暢,有助於提高醫療效率。另外,「護士診所」會提供健康護理服務,例如為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患者提供專業評估、跟進病情及教育,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亦會提供傷口護理等服務。若病人在等候覆診期間病情有變,護士可提供合適的護理或安排病人提早預約醫生跟進,減少病人入院次數。
要照顧好病人,除了解病情外,亦要顧及到病人的心。
呼吸系統科顧問護師列碧琪分享,曾有一名 40 多歲的睡眠窒息症男患者,被病魔纏繞十多
年,常人每小時窒息少於五次屬正常, 30 次或以上已屬嚴重,該病人起初求醫時每小時的窒
息指數為 150 多次:「他嘴唇頗黑,兩三分鐘靜下來便會睡著,經常被老闆責罵。」
列姑娘指導病人使用家用呼吸機,並度身設計治療方案,不斷鼓勵病人:「病人情況當晚已大有改善,他感慨以往不知就裏睡著了,治療後才知甚麼是生活,多謝醫護人員令他『重
生』。」
「DNA」是現代醫療系統的三條重要支柱,「D」及「N」分別代表醫生及護士,而「A」代表「Allied Health」(專職醫療)。不同專業的專職醫療由病人入院一刻開始,到治療、手術後、復康 以及出院後護理各個階段、由急症至社區服務,專職醫療人員都參與其中。
1963 年伊利沙伯醫院剛成立時,專職醫療被稱為「輔助醫療」,當時只有物理治療部、放射
治療部、營養部和醫務化驗部等幾個部門。香港 60 至 70 年代工業發展蓬勃,因工業意外而入院及接受康復治療的人數亦相應增加,其後職業治療部、義肢及矯形部和臨床心理科等專職醫療陸續於不同年代加入。
經過 60 年發展,現時伊院的專職醫療部已發展成一個有 13 個專業部門、超過 800 人的專業團隊,各專職醫療部門使用統一的評估工具,根據病人的康復需要作出分流。
每個專職醫療部門除了獨立為病人提供服務外,亦與不同專業的醫護人員合作,組成跨部門團隊為病人提供服務,包括「紓緩治療」、「痛症綜合診所」、「青少年醫療中心」、「支援長者離院綜合服務」和「心臟康復服務」等,亦會定期與醫療團隊巡房。
QEH 專職醫療發展冷知識︰
1963 年政府在伊利沙伯醫院開辦了香港政府物理治療學校,培育更多物理治療師提供服務。
醫管局於 1990 年成立時為專職醫療重新定位,由以往的輔助醫療 (Paramedicine)改稱為專職醫療 (Allied Health)。
現時伊利沙伯醫院專職醫療共有 13 個部門,分為「復康組別」 及「科技組別」 兩大類。
隨着時代變遷,伊利沙伯醫院不斷改良病房的設施和環境,所有設計概念都源自「病人為本」四個字,包括增設感染控制、預防輕生和長者友善等措施,近年更引入智慧醫院元素,期望進一步提高病人的舒適度。
60 年代初伊院的設施和病房設計相對簡單,冷氣機並不普及,只有手術室及特別病房設有冷氣機,病房內主要靠打開門窗形成對流作自然通風。
病人休息的地方亦只有帆布床,需要時會以臨時屏風將病床分隔開。整體的舒適度並不怡人。
伊院現時所有病房設有空氣調節及監測,控制病房內每小時的換氣率,如屬高規格的隔離設施
每小時最少換氣 12 次。在燈光方面,近年翻新的病房採用了更省電的 LED 光管系統,可因應日夜、作息時間進行調節,令病房內的照明更具彈性。
過去數十年病房的設計按社會需要而作改變,病人的住院體驗已截然不同。過去放在病床邊的
「滴注器支架」、「屏風」,均懸掛到病房的天花。另外,考慮到住院病人需要利用智能電話與家人溝通,部份病房床頭位置亦增設了供智能電話、平板電腦充電的「USB 電源插座」。病房的裝修及用料都用心改良,哪怕是一張告示、又或者地板,都是由病人的角度出發。醫院及病房內的標誌和指示牌,都大量選用圖像表示,即使有文字也會將字體放大,方便長者。而地板亦以無縫防滑的物料舖設,無縫地板可減少細菌積聚的機會,改善感染控制。
醫管局積極發展「智慧醫院」,病房未來將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引入更多科技元素惠及病人。
用藥是病人整個治療過程之中重要的一環,藥劑師的角色亦越來越重要。伊利沙伯醫院藥劑部
在過去十多年不斷加強服務,今時今日藥劑師已經「走進病房」,為病人提供臨床藥劑服務,除了教導病人如何用藥外,亦會根據病人的臨床情況,向醫生建議病人藥物治療方案,作爲醫療團隊的一員和醫生、護士協作,為病人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早於 2011 年,伊院已開始提供腫瘤科臨床藥劑服務,藥劑師會和醫生一起巡房、進行藥物整合、核實化療藥物的處方,以及為病人講解初用癌症藥物的注意事項等。及後服務逐步拓展到兒科,至近年的內科,並且按著服務的需求,在聯網内的其他醫院開展。隨著服務的發展和深化,藥劑師更積極參與制定病人的藥物治療計劃。
伊院藥劑部主管梁潤成表示︰「藥劑師早已經走出藥房那個派藥的小窗口,走進病房接觸病 人,透過發揮其專業職能讓病人更安全、更有效使用藥物,這也是在先進地區普遍採用的醫療服務模式。」
梁潤成時刻強調病人服藥的「依從性」對發揮藥物的療效至關重要,而培養「依從性」首先要由病人認識藥物開始。年長病人可能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他們未必了解每種藥物的服用方 法、不良反應以及和食物或其他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梁潤成稱藥劑師能夠走進病房或診室,為病人提供一對一的藥物輔導:「老友記要服用的藥物多到他們都不記得,我們可以為他們梳理用藥問題,並提供改善依從性的方法。」
互聯網發展迅速,藥物的知識較以往普及,病人只需要下載醫管局的流動應用程式「HA
Go」,便可以輕鬆查閱正服用的藥物的主要用途、副作用和服用方法等等。病人如對藥物有任何疑問,歡迎向藥劑師查詢。
發展「智慧醫院」是全球醫療的大趨勢,亦是醫管局未來的策略目標,伊利沙伯醫院是其中一間推行先導計劃的特定醫院。伊院透過「以智慧作改變」作為發展方向,希望借助資訊科技為現有的醫療服務作出改變,繼續朝著以「病人為本」的理念進發。
走進「伊院」不難察覺「智慧醫院」的足跡,急症室早年開始實行「電子急症室」,以往醫護人員要人手將病人資料抄寫在急症室診症卡上,由病人手持 ;「電子急症室」可以將所有程序及資料電子化,改善了整個病人診治流程。
另外,伊院是全港第一間成立「醫院指揮中心」的公立醫院,病人由入院、上病房、轉院到出院需要不同部門的合作,「醫院指揮中心」將所有程序整合在單一系統中顯示,病人正在哪一個環節都可以在系統中看到,例如病人某個程序的等候時間較長,有關部門便會立即檢視並處理,有助協調各個部門,加快病床流轉的同時亦讓病人有更流暢的體驗。
「醫院指揮中心」的臨床管理系統,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平板電腦檢視病人最新的臨床情況,醫生可以緊貼病人的病情,在巡房時亦可以先照顧病情較嚴重的病人。
伊利沙伯醫院近年積極發展「遙距醫療」,目前伊院所屬的九龍中聯網已經有八個專科
提供遙距診症服務,包括內科、心胸外科、外科、兒科、骨科、神經外科、痛症科和臨床腫瘤科。
「遙距醫療」讓醫療護理可以在社區或家居進行,而不再局限於傳統的醫院或診所。病
情穩定的病人可以透過視像覆診,對於居住 在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的長者來說,省卻了長途跋涉前往醫院,打工仔亦不用為覆診而請假。
為了做到足不出戶都可以完成整個治療過程,醫管局推出不同的配套服務,包括「電子醫生證明書」及「電子到診證明書」,病人在視像診症之後可以在手機應用程式「HA Go」內即時收到醫生紙。
藥物方面又如何?只要在「HA Go」內選擇送藥上門至家中或指定地址,便會有專人把藥物送上,每張處方劃一收費港幣 65 元。如果想親身攞藥,亦可以利用「HA Go」內的「排隊易」功能在家中預先遙距攞藥籌,到時到候自行到醫院指定藥劑部攞藥。
大家在伊利沙伯醫院都會見到一部紅色或者白色的「一站式電子服務站」,這部裝置分布在醫院不同角落「總有一部喺附近」,病人可憑身份證、預約便條、藥單等處理不同的程序,包括門診報到、遙距領取藥籌、領取「覆配易」籌號等。
「一站式電子服務站」亦可以利用電子支付自助繳付門診、藥費、帳單及住院費等等,支援八達通、信用卡、支付寶、微信支付、Apple Pay 和 Google Pay 等主流支付方式,病人不用再
在繳費處排隊。
另外,伊院亦引入了一系列的機械人團隊在不同的崗位服務病人,由公共地方的清潔搬運,到手術室內以機械臂輔助外科醫生做手術,通通都能夠勝任,機械人的確能有效減少重複工作,提高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這架外形「肥嘟嘟」的麵包車是伊院「非緊急救護運送服務」(NEATS)最初期使用的車種。
NEATS 車隊之後陸續轉用小巴形車款,車廂空間更寬敞,令病人乘搭時更舒適。
NEATS 車內的裝備亦照顧病人的需要,多年來一直設有供氧設備,有需要的病人也可以在車中得到基本醫療支援。
另外,伊利沙伯醫院不少病人來自土瓜灣和紅磡區,區內舊式唐樓林立,部份並沒有安裝升降機。
每部 NEATS 車都備有「樓梯機」,長者、行動不便的病人即使住在「唐六樓」一樣可以安安全全回家。
病人入院接受治療、轉病房都是由「病人護送組」肩負起護送病人的工作,伊院每月運送病人平均接近 30,000 人次。
伊院開院時「病人護送組」與不同部門都是「筆友」,以紙張確認病人資料、運送的起點和目
的地,當年大家叫這做法為「飛紙仔」。90 年代流動通訊科技普及,
「病人護送組」改用傳呼機分派工作。
現時「病人護送組」已全面改以智能電話聯絡,病房職員只要在系統提出有病人需要運送,系統會自動「派單」給職員。系統懂得識別哪位職員正在運送病人途中,有效加強運作效率。
一眾醫生、護士、專職醫療、支援職系等不同專業的制服都是由「被服房」一手包辦,過去要領取制服都要親自走到「被服房」。
近年「被服房」引入新科技,在醫院不同位置設置派衫機,例如護士同事可到派衫機拍員工證確認,便可以在領取格取得制服,整個過程大約只需要 20 秒。
「醫院飯一定難食」是很多人對醫院膳食的第一印象,很多人會提出疑問︰「少糖、少鹽又清淡又要符合營養的飯餐,點會好食?」
其實「醫院飯」與「美味」並無矛盾,伊利沙伯醫院的膳食在過去 60 年不斷進步,由上世紀剛開院時的中央廚房「大鑊飯」,到現在採用冷分餐及加熱餐車,「醫院飯」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九龍中醫院聯網膳食經理黃綺雯負責「睇實」聯網內的病人膳食,單單伊院每個月便要提供 14 萬份病人餐:「我們定期收集病人對餐單的意見,不受歡迎的菜式會被剔除,有新餐單後亦會舉辦『試食會』 ,由病人代表、跨專業團隊按食物味道、外貌、營養價值、溫度等評分,務求病人食得滋味又健康。」
膳食部亦會根據言語治療師建議,為有需要病人預訂不同類別和質感的飯餐。如為吞嚥困難病人提供軟滑餐、糊餐等。
醫院餐款式亦與時並進,香港近年掀起素食文化,伊院逢星期一都是「素食日」,為病人提供包括 「柱侯素牛腩」、「雜錦素丁」及「素葡汁素雞」等素菜單。茹素的病人平時亦可向病房要求全素食餐。
除了食物款式方面,伊院亦關顧病人的宗教需要。油尖旺區是全港 18 區中,多元種族最集中
居住的區域,伊院 2005 年起已為病人提供清真餐 (回教餐),平均每月供應超過 2,000 份。
伊院的清真餐由獲得清真認證的廚房主理,有 「清真焗雞」、「清真蒸牛柳粒」、「清真咖哩魚柳」及「清真沙嗲牛肉串」等菜式。
膳食部製作了單張,講解清真食物的製作過程,由準備食物、烹調、運輸以至加熱方式都逐一介紹。伊院膳食經理歐展文指清真菜單以旁遮普語、印地語及烏爾都語等五款語言展示,方便病人選擇又食得安心。
伊利沙伯醫院服務九龍中市民 60 年,為了應付區內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伊院將會搬到位於啟德發展區的新急症醫院,繼續為市民提供更高質素的公營醫療服務。
新醫院總樓面面積約 50 萬平方米,將設有 2,400 張住院病床和日間病床、37 間手術室,醫院
的專科門診診所每年可提供超過 140 萬門診服務人次,將成為香港最大規模的急症醫院之一。
搬到新醫院後,伊院將進一步加強現有服務、改善流程為病人提供更好的體驗。另外,亦會加強各項臨床服務,包括設立「神經科學中心」及「腫瘤科中心」等。
24 小時直播
新醫院建築進度即時睇
只要掃一掃以下的二維碼,便可以透過直播鏡頭實時睇到新醫院的工程進度,想幾時睇就幾時睇。
新醫院的工程進展順利,第一期工程預計會在 2026 年第一季完成,屆時將會逐步開展臨床服務。以下圖片為新醫院的模擬搭建設施。
伊利沙伯醫院早前舉辦了一系列社區活動,其中在九龍公園舉行的「社區健康嘉年華」,吸引到一家大細參與。當日場面萬人空巷,小朋友都穿上迷你醫護制服,「打卡」之餘亦學習縫 針、分娩等醫護的日常工作。
伊院開院時第一個住院病人是兒科病人,兒科「青少年醫療中心」發起《追夢.愛同行》活動,集合醫護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兒童及青少年科病人完成夢想。
參觀不同部門
如想就《K-POST》提出意見或提供資訊,可聯絡伊利沙伯醫院傳訊及秘書處。電郵地址:qehcommsec@ha.org.hk
活動,集合醫護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兒童及青少年科病人完成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