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乎你
2020 年疫情初期,九龍中醫院聯網的柏立基普通科門診率先成為深喉唾液樣本收集包的派發點及收集點。2021 年 4 月新冠疫苗開始普及時再成為「疫苗接種中心」。公立醫院服務在第五波疫情全線告急,柏立基是首批轉為「指定診所」的普通科門診,更於 2022 年 8 月起以實
體及視像模式提供新冠診症服務。走過 347 天的抗疫日與夜,柏立基團隊留守至最後一刻,是醫管局最後一批停止服務的「指定診所」。
疫情前普通科門診主要為市民提供基層醫療服務,並沒有處理大規模感染及傳染病爆發的經 驗。在疫情最嚴峻時,新冠疫情在香港市民心目中是生與死的事,到「指定診所」求醫的病人都希望盡快見到醫生接受治療。
每個到診的病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前線醫護將病人都視為己親,情況艱難但幫到的一定幫。九龍中醫院聯網資深護師何俊傑分享一個病人的故事,一名中年男病人在家中快測陽性,但網上的預約已滿,所以到診所博一博排「即日籌」。醫護看見他憂慮的樣子,想盡辦法成功為他騰空一個「即日籌」,想通知他時發現他在診所的一個角落哭泣,作為家中經濟支柱的他是做日薪工作,如果確診停工全家便「手停口停」。
「行多一步安排一個即日籌,能讓他早一日接受治療重返工作,對他及家庭來說可說是天大的事,這便是以病人為本。」
疫情期間一直堅守崗位的家庭醫學部及普通科門診副顧問醫生孔樂霖,從未想過門診診症室會成為「急救室」。第五波疫情最嚴重時,一對年輕父母抱着意識模糊、呼吸急促的男嬰,從的士下車衝入診所哭著向醫護人員求助,團隊立即安排小朋友到負壓診症室急救 。
孔醫生表示,父母向醫護人員說他們都確診新冠肺炎,相信小朋友也確診,在急救大約 15 分鐘後,他逐漸恢復知覺,但情況仍然嚴重,需要轉送急症室作進一步治療。
「當時香港的緊急運送服務亦面對很大的挑戰,護士鍥而不捨從不同途徑召喚救護車,最終不負所託將小朋友安全送到急症室。」幾個月後小朋友的爸爸到診所向醫護人員道謝,還分享小朋友最近的生活相片和影片。
「疫情三年,應該經歷過的柏立基普通科門診都經歷過。」
在疫情最嚴峻時,除了一班在醫院奮戰的前線醫護外,還有一群醫護深入社區為老人院的長者服務,以病人為本原地為確診長者提供醫療支援,減少長者舟車勞頓,同時紓緩急症室及病房的壓力。你可能沒有聽過,這團隊的名字是「社區老人評估小組」(CGAT)。
九龍中一帶長者院舍密集,單是紅磡、土瓜灣一帶已經有 45 間,部分院舍的感染控制未如理想,令第五波疫情期間出現大規模爆發,大量院友和職員陸續確診。在疫情最嚴峻時曾經出現過坐滿長者的旅遊巴等候入急症室的情況。
一直深耕社區工作的 CGAT 迅速應變增設「朝八晚八」的電話服務支援,每天早上主動與各安老院舍的負責人溝通,了解當日院友的身體狀況,有沒有新增的新冠確診個案等,在源頭先處理及分流個案。
「一句安慰、一聲問候,便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
情況不嚴重的院友,CGAT 會為他們安排醫生視像診症並即時開藥,務求讓確診院友可以得到最快的醫治減少入院。
CGAT 更在疫情時增設「COVID 小隊」,每日到一至兩間院舍探訪確診院友,在院舍因職員確診而人手嚴重不足時,CGAT 護士更會充當照顧者,協助院舍職員派藥、餵藥、照顧院友需
要,互相扶持。
「我們到訪院舍不單是提供身體上的治療,更重要是在最艱難的時期,身體力行與院友及職員共同面對。一句安慰、一聲問候,便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的溫暖,縱使前路艱辛,仍可砥礪同行,這才是醫管局以病人為本的精神。」
廣華醫院重建計劃是醫管局「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的項目之一。第一期工程的新大樓已於 2022 年底落成,醫院各部門今年 4 月下旬起陸續遷入,部分臨床服務已經開始在新大樓提供服務。
另外,廣華醫院的急症室在 5 月 31 日搬遷到新大樓,面積擴展近 2.6 倍,並設有急症科病
房、流感徵狀隔離區域及 24 小時電腦斷層掃描服務。廣華早前邀請了立法會議員、區議員、病人組織及地區持份者到新大樓視察,各持份者對「新廣華」的服務都充滿期望,希望能進一步加強九龍中的公營醫療服務。
大堂 : 重建後大堂寬敞、樓底高,以落地大玻璃設計建造,窩打老道途人可以一睹院內東華三院文物館法定古跡的建築特色。
病房 : 病房燈光明亮,色調以簡約為主,希望為病人提供舒適的休息空間。
負壓隔離病房 : 景觀開揚的病房使接受隔離的病人,可一覽油麻地景色,放鬆心情,積極面對病情。
不少歌手都會舉辦網上音樂會,讓歌迷安坐家中都可以感受到現場氣氛。九龍醫院響應「智慧醫院」利用科技在 4 月為住院病人舉辦了首次「直播音樂會」!
院方邀請了喇沙書院的同學到醫院演奏中西樂著名樂曲,院方除了安排合適的住院病人到現場欣賞音樂會外,亦同時利用網絡將表演直播到多個病房和活動室,讓長期住院、或者行動不便的病人,在病房接受治療或休養的同時亦不會錯過表演。
九龍醫院及香港眼科醫院行政總監曾子充醫生表示,藝術表演在外國醫院很常見︰「藝術表演可讓病人的心靈得到慰藉,我們在籌辦活動時想到,如果病房內的病人都可以欣賞到便好了。於是決定行多一步將表演直播到不同病房,以體現『時刻不忘、以人為先』的精神,醫院管治委員會亦非常支持。」
當熟悉的《獅子山下》音樂響起,有不少病人隨着音樂輕打拍子、哼起樂曲,也許住在不同病房,但大家都同在音樂中過了一個愜意的下午。
疫情三年,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面對各項防疫措施,市民為了減少感染機會避免外出。另外,社交距離措施,再加上停課、網上授課等安排,大部分機構及學界捐血活動亦被逼取消。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血液收集及招募部主管梁雅詩醫生,回顧在第五波疫情最嚴重時,血庫存量曾多次跌到低點,庫存一度只夠三天使用,當時每隔幾日便會見到我們呼籲「有心 人」捐血。
「試想想市民連外出晚飯都思前想後,更何況捐血?感恩疫情最艱難的時期已過去,感謝在血庫告急的時候,有一班熱心的香港市民繼續支持捐血救人。」除了熱心市民外,亦感謝部分學校在疫情期間仍然全力支持捐血活動。
捐一次血救三個人 !血庫需要你 !
三年疫情過去,公立醫院全面恢復探病,很多長期住院病人的家屬可以再次到病房探病。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胸肺科資深護師鄭觀明指出,其實探病不止是陪伴,對病人的康復有很大的幫助,並分享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已經 70 多歲的梁伯(化名)確診新冠入院,在恢復探病前已住院一個月。疫情期間,家人只能透過平板電腦與他視像溝通,因未能親身相見,以致不能完全掌握伯伯的病情 ; 因為擔心年長的母親未能在家照顧伯伯,家人打算待他出院後送至老人院療養 。
在恢復探訪後,家人能親身在病房陪伴伯伯聊天,又協助醫護為伯伯做簡單護理,過程讓家屬增加了信心,最後打消了送梁伯到老人院的念頭。
鄭觀明指出︰「病人康復是雙向的過程,梁伯在家人陪伴下情緒大有改善,更加積極接受康復治療;而家人親身在病房了解到梁伯的情況,增加了信心,結果一星期後便將伯伯接回家。」
疫情過後,很多市民都急不及待訂機票外出旅遊。去過東南亞地區的朋友都會見過「溫泉
魚」,將雙腳放在魚池,一群小魚便會聚攏到腳邊啃咬死皮。足病診療師表示,這項活動看似無傷大雅,但有可能因此感染各種病菌,呼籲市民避免參與。
「溫泉魚」活動起源於土耳其,當地人以無牙的魚類品種為牛皮癬病人清除死皮。九龍醫院足病診療師茹志安(Angus)表示,雖然研究對象接受相關活動後報稱病情有所減輕,但相關研究規模較小,且不能排除其他環境因素對改善患者病情的影響,所以未能證實「溫泉魚」的治療功效。
實際上,文獻亦有記載「溫泉魚」活動的感染案例。例如,2015 年有人於泰國參加溫泉魚活動後,右邊小腿表皮組織壞死,化驗後發現感染「溫和氣單胞菌」,病人需服用四星期抗生素
才康復;2017 年亦有病人在該活動後感染「海洋分枝桿菌」導致腳部發炎,需服用八星期抗生素。以上兩種病菌均在「溫泉魚」身上被檢驗到,有機會經魚隻或水體傳染人類。
Angus 並不建議市民參與「溫泉魚」活動︰「大部分旅遊地區無法例規管商家換水和消毒的標準,以致水缸或泉區成為病菌的溫床。上一位客人使用完,細菌或污染物可能會殘留在水缸,而同一批魚亦會再為其他客人服務。且部分商家亦可能因為成本效益,採用有牙的魚種魚目混珠,增加顧客被咬傷及受感染的風險。」
腳部受感染的高危活動及預防方法溫泉魚
傳播途徑 : 經魚、水及公共設施預防方法 : 不建議參加
泳池、溫泉
傳播途徑 : 經公共設施如更衣室地板
預防方法 : 非活動時間穿上拖鞋行走,活動後檢查皮膚,為傷口消毒包紮瑜珈、搏擊活動
傳播途徑 : 經共用設備如軟墊及護具
預防方法 : 先用酒精消毒共用設備,自備個人裝備,勤清洗
如想就《K-POST》提出意見或提供資訊,可聯絡伊利沙伯醫院傳訊及秘書處。電郵地址:qehcommsec@h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