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中醫院聯網Smart Post (2025年4月 第12期)
以科技提升救治效率
急性中風個案通報系統
智慧醫療新里程
伊利沙伯醫院研發急性中風個案通報系統
科技驅動急救效率
把握中風黃金時間
中風是常見的致命疾病,香港平均每年有三千多人因中風離世。「時間就是大腦」,中風病人每快一秒接受治療,康復機會就會愈高。伊利沙伯醫院中風科團隊聯同九龍中醫院聯網資訊科技部攜手研發「急性中風個案通報系統」,透過科技優化急救流程,縮短病人由入院至接受治療的時間。
未到院
先評估
時間是治療中風的關鍵因素。當救護車運送懷疑中風病人時,隨車的救護員會聯絡急症室進行院前通報。急症室接獲通知後,會透過系統啟動通報程序,通知中風科團隊。此外,受惠於醫院管理局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CMS)的互聯互通特性,團隊在收到系統通知後,能夠同時利用CMS查閱病人的病歷、用藥紀錄等重要醫療資料。這種「病人未到,資訊先行」的模式,讓團隊可以提前準備,為後續治療爭取寶貴時間。
「一鍵通報」跨部門協作
加快治療流程
當病人抵達急症室,急症室醫護人員和中風科護士會立即為病人進行評估,並透過「急性中風個案通報系統」的內部通訊功能,將病人情況一鍵通報傳送至所有相關的臨床團隊(包括中風科、神經外科、診斷及介入放射科等)。系統更設有「常用訊息快速鍵」,例如「準備進行電腦掃描」等選項,減少醫護人員文字輸入時間,提升溝通效率和訊息統一性。
以科技提升手術效率
當病人完成腦部電腦掃描及電腦斷層腦血管圖檢查後,醫生團隊可即時討論治療方案。若決定進行手術,系統會立即通知介入手術室團隊準備。手術團隊能在病人到達介入手術室前完成準備工作,並在病人到達後立即開展取栓手術,務求減少病人腦部損傷。
(「一鍵通報」 提升效率)
(1.
院前通報懷疑中風病人 2. 急症室醫護人員和中風科護士為病人進行評估
3. 隨即安排病人進行電腦掃描
4. 即時通知相關部門準備手術室 5. 醫生團隊討論手術細節 6.
術後轉至病房觀察 )
伊利沙伯醫院中風科顧問護師郭慧茵女士 : 「以前要逐個部門打電話通知,現在只需要按一個掣,全部成員即時收到中風個案通報,團隊就可以盡快做準備。」
伊利沙伯醫院中風科副顧問醫生勞慧婷醫生: 「新系統自啟用以來,成功縮短中風病人的救治時間,展現醫院運用科技改善服務的成果。」
伊利沙伯醫院診斷及介入放射科部門主管潘偉麟醫生: 「這個系統幫到我們的不只是時間,更是病人的預後,盡量減少對病人活動能力的影響。」
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部門主管潘德立醫生:「 每快1分鐘,就會救到190萬個腦細胞。這個系統就是為病人爭取多一分康復的機會。」
「臨床醫療管理系統」獲國際認可
病歷電子化是發展「智慧醫院」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醫管局「臨床醫療管理系統」(CMS)是目前全港最大型的電子醫療記錄系統,CMS早前榮獲醫療信息管理系統協會(HIMSS)頒發電子病歷應用模式最高等級的第七級認證,涵蓋醫管局轄下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是該協會首次向同一醫療機構下多間醫院同步發出此認證。
(相片﹕現時醫護人員可透過醫院提供的平板電腦連接CMS,在醫院任何位置閱覽病人的醫療記錄,安排治療及跟進。)
(相片﹕未來CMS將進一步引入人工智能科技,促進更多個人化治療方案,並協助前線醫護處理重複的工作。)
智慧互聯互通
CMS最大的特點是「互聯互通」,各公立醫院的醫生可以隨時查閲病人的病歷,只要透過連接CMS的平板電腦,在醫院或診所任何位置監察病人由入院、檢查、治療、處方藥物至出院的整個過程。舉例如果病人需要轉院,接手的醫護人員只要查閱CMS便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臨床情況,包括化驗、檢查結果、正在服用甚麼藥物或療程。這種「無縫接軌」放眼全球,沒有太多國家或地區的醫院做得到。
擴展性是醫管局CMS的另一個特點,系統可以接軌電子化驗訊息、放射學資訊、住院病人藥物處方及臨床流動應用等功能模組,配合不同的臨床需要。CMS目前儲存了超過一千萬名病人的醫療記錄,支援七萬多名員工的日常運作,每日醫護人員輸入系統的指令高達二千萬筆。
CMS將發展至第五代,升級為實時醫療記錄系統,全面涵蓋所有專科及服務,並會增設多項嶄新互動功能,包括接入「人工智能」技術,讓臨床工作流程再進一步智能化。
編輯及設計:伊利沙伯醫院傳訊及秘書處
歡迎就《Smart Post》提出意見或提供資訊,請電郵至:kccsmarthosp@h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