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中醫院聯網Smart Post (20248 10)

活用3D打印

(九龍中聯網智慧醫院)

(KCC SMART HOSPITAL)

(Follow us on Facebook)

 

3D打印「助聽器耳模」快、很準!

聽力是人類其中一項主要感官。聽力損失可以由遺傳、聽覺系統疾病、藥物引起的耳毒性、過量噪音和年老退化等原因造成。聽力損失會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直接影響人際溝通、心理健康及生活質素。

 

助聽器成為聽障病人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佩戴助聽器是協助他們重拾聲音的便捷方法,因此一個為病人度身訂造的耳模配合助聽器,對他們來說絕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製作耳模的過程

吳婷婷女士

伊利沙伯醫院聽力學家

 

聽障病人在佩戴助聽器時要有理想的聆聽效果,切合耳形的耳模是不可或缺的。聽力學家在進行倒模前,會細心地用耳鏡檢查耳道的狀況,再放置海綿耳擋,確保倒模過程安全,再把混合膠注入耳道和耳殼中。待混合膠完全凝固,便可獲得病人的耳模雛型(印模)

 

下一個工序是要將「印模」製作成「耳模」。傳統的做法涉及多重複雜和精細的人手工序,包括石膏倒模、凝膠灌注及打磨,製作時間大約兩星期。每個印模只能夠使用一次,若病人有需要更換耳模,必需再次進行印模。

 

隨著3D打印技術廣泛應用在醫療用途,伊利沙伯醫院「耳鼻喉科聽力中心」亦將有關技術應用到助聽器耳模製作,新技術取代了以往複雜的人手製作耳模工序。完成倒模程序後,聽力學家會用印模掃描器將耳模變成「三維數據」,利用電腦軟件設計,便可以直接用3D打印機列印。由2019年至今,伊院聽力中心已用3D打印技術為病人印製超過5,000套耳模,全部影像都會存檔方便日後重製。

 

(聽力學家將混合膠注入到病人的耳道及耳殼)

 

(3D打印耳模流程: 1 製作印模 > 2 三維掃描印模 > 3 利用電腦程式設計耳模 > 4 打印完成!> 5 將耳模連接至助聽器供病人佩戴)

 

 

3D耳朵掃描器

取模更安全、方便、環保!

最近中心更引入「3D耳朵掃描器」,掃描器可以準確掃描耳道和耳殼,迅速取得病人的耳形影像。有關技術適用於18歲以上、有自理能力的病人,整個掃描過程只需要五分鐘。伊利沙伯醫院聽力學統籌專員黃志明表示︰「3D耳朵掃描將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整個過程為非入侵性,連病人的耳道也不用觸碰到,進一步提升病人安全。」

 

(聽力學家使用3D掃描器掃描耳朵)

 

黃志明先生

伊利沙伯醫院聽力學統籌專員

 

伊利沙伯醫院耳鼻喉科聽力中心

伊利沙伯醫院日間醫療中心新翼(T)的「耳鼻喉科聽力中心」,主要為經由耳鼻喉科醫生轉介的病人提供聽力檢查、助聽器驗配、平衡功能檢查、腦電波聽力檢查等服務。服務對象涵蓋初生嬰兒、兒童、成人及長者。「耳鼻喉科聽力中心」擁有13間符合國際標準的隔音室,及醫院管理局首間「三維耳模打印室」,專門處理3D耳模的製作和打印。

義肢及矯形部

引入3D打印技術

義肢更耐用 更美觀!

近年3D打印技術愈趨成熟、成本亦大幅下降,九龍中醫院聯網積極發展「智慧醫院」,並將有關技術應用到復康用品的設計及製造上。伊利沙伯醫院及九龍醫院的義肢及矯形部,將先進的3D掃描、打印技術應用在義肢製作,節省病人在醫院等候的時間,令臨床運作更具效率及成本效益。

 

傳統義肢 VS 3D打印義肢 (方便快捷)

傳統的義肢主要由泡膠及紡棉混合而成,物料不防水且較容易損耗,製作過程涉及大量複雜的人手工序,由度身設計到後期改裝加工動輒需要七小時。在維修保養方面相對困難,翻新義肢,亦需要用上同樣的時間和人手。

 

(傳統義肢涉及大量人手工序)

 

引入3D打印新技術後,義肢矯形師會先利用3D掃描器收集病人的肢體形狀和特徵等數據,然後利用電腦軟件整合和設計成3D模型。為病人度身訂製義肢,由準備到設計過程大約需要兩小時,便能完成一個可供3D打印的檔案。

 

3D打印的義肢,除了擁有更佳的防水性能、外觀,而且製作精準、更持久耐用,提升病人的舒適度和適應性。

 

九龍中醫院聯網聯網經理(義肢及矯形部)鄺恩義表示︰「3D打印的義肢可配置不同的顏色和圖案,更具彈性。維修時可以用原有檔案微調後重新列印,比過去要重做方便很多。」

 

(流程: 1掃描病人肢體 > 2設計3D模型 > 3打印!> 完成!!)

 

“過去病人會因為佩戴義肢而感到尷尬,新技術製造的義肢像真度更高,更容易適應復康生活。”

鄺恩義先生

九龍中醫院聯網

聯網經理(義肢及矯形部)

編輯及設計:伊利沙伯醫院傳訊及秘書處

歡迎就《Smart Post》提出意見或提供資訊,請電郵至:kccsmarthosp@h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