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的守護 告別柴灣洗衣房
牆角一隅,貼著一張泛黃的海報,寫著「品質至上」,述說團隊堅守半世紀的信念。柴灣洗衣房自1972年啟用,率先引入現代化系統,是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洗衣服務的先驅。歷經沙士、豬流感、新冠疫情,隨著醫管局支援服務中心接收柴灣洗衣房的洗衣服務,洗衣房將步入歷史。前柴灣洗衣房高級經理、現醫管局高級行政主任(洗衣服務)李潔瑩回憶:「每當發生重大衞生危機,團隊總會義無反顧,加班應對,確保潔淨被服準時送達,守護醫護人員與病人的安全。」
通宵高溫清洗受污染被服
洗衣房本隸屬衞生署,醫管局在1991年成立後接手營運,其後由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東區醫院)管理。多年來,洗衣房由傳統人手操作邁向自動化。2008年一場火災導致七成機器報廢,卻也成為汰舊換新的契機。翌年豬流感爆發,洗衣房臨危受命,專責清洗被污染的被服。「設施尚未完全恢復下,首批受污染的被服傍晚送抵,團隊穿上個人防護裝備,通宵進行高溫洗衣程序,確保翌日早上按時完成。大家無懼挑戰,迎難而上。」李潔瑩說。2015年,深灣洗衣工場因毛霉菌事件需全面停工,柴灣洗衣房迅速頂替突如其來的洗衣工作,「兩更同事都需加班:早更從清晨7時提前至凌晨4時上班,晚更則從晚上10時延長至凌晨2時收工,同事累得眼睛都紅了。」李潔瑩形容,團隊就像一個大家庭,無論面對任何困難,總是齊心協力、共同承擔。
全盛時期,柴灣洗衣房每日接收來自八間醫院的被服,每年處理的被服約8,000公噸。日復一日的洗滌、整熨、摺疊,每個步驟都井然有序,期間也不乏趣事發生。柴灣洗衣房經理周鴻翹分享:「有次在出貨的運輸帶旁邊發現一張500元紙幣,沒想到越找越多。後來接到查詢才知道有同事忘記自己把一萬四千元現金放進了工作服的褲袋,一併送洗。」同事亦曾在衣物口袋中發現公仔、假牙和鑽石鏈等。
引入新科技提升效率
半世紀以來,柴灣洗衣房是率先引入新科技的領航者,團隊率先應用創新技術,提升效率與品質,例如隧道式乾衣系統,可自動化烘乾工作服;自動無線射頻辨識(RFID)分衫路軌系統,自動將被服分類,致力追求進步令他們兩度獲得醫管局傑出團隊獎。團隊亦與港島東醫院聯網緊密合作,改良病床圍簾、毛氈,以及為各個職系的醫護人員設計統一化的工作服,以取代個人制服,並配合新科技採用易乾的新布料,令洗滌流程更快更潔淨,更切合臨床需要,及後醫管局更在各個聯網推行統一化工作服的理念。東區醫院高級院務主任(柴灣洗衣房及業務支援服務)李博偉表示:「很多人以為洗衣是夕陽行業,粗重又滿身大汗。但只要肯用心,這裡有很多發揮空間,是一門值得尊重的專業。」經過無數日與夜,洗衣房即將圓滿落幕,但其服務精神將在醫管局的洗衣服務中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