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醫管局特勤隊伍誕生

醫管局特勤隊成員去年與消防處災難應變救援隊成員進行連續36小時的演習,模擬在坍塌的環境下治療傷者。 新冠疫情將醫療服務重新定義,駿洋小隊、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社區治療設施和社區隔離設施等應運而生。疫情初期,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曾派出醫療隊伍,隨政府包機到東京和武漢接回滯留港人;也曾在亞洲國際博覽館和北大嶼山醫院設檢測中心,為抵港人士進行檢測。醫管局特勤隊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立。

「醫管局特勤隊伍總結過去汲取的經驗,在疫情後成立,目的是應對大型緊急突發事故。特勤隊伍亦會裝備自己以應付其他重大事件,如大型活動或災難救援工作。」醫管局高級行政經理(感染及應急事務)龔澤民說。

特勤隊伍目前共有120多位隊員,有醫生、護士、專職醫療及藥劑、行政和管理職系同事,其中較資深的50多人稱為「鷹」,其餘稱為「隼」。特勤隊伍顧問及管理團隊會根據他們的背景和專長分成小隊,提供針對性訓練。特勤隊伍顧問兼成員徐錫漢醫生補充:「隊員對貢獻專業知識充滿熱誠,而且不計較工作環境或工作時間。隊員如此投入,我們都感到自豪。」

醫管局特勤隊成員參與團隊建設活動,培養默契。

定期演習加強協調

為做足準備應對災難事故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特勤隊伍定期與政府部門和機構進行演習,加強協調。演習內容多元化,包括危害物質事故、天災或意外引致多人受傷、恐怖襲擊、機場及鐵路事故等。特勤隊伍亦會在有需要時,參與境外緊急行動。特勤隊伍來年的其中一項主要工作為協助香港特區救援隊伍,通過國際搜救諮詢組織認可成為中型國際救援隊伍。

「聯合國對各地派遣救援隊伍到受災地區有一套標準要求,國際搜救諮詢組織在聯合國協調人道救援框架下工作,目的是提高救援效率,拯救更多生命。」另一特勤隊伍顧問兼成員蕭粵中醫生解釋,該組織就救援隊伍的管理、搜索、救援、醫療及後勤的能力評級,分為輕型、中型、重型三種類型。中型救援隊必須具備以上五方面的能力,並能應用複雜技術進行搜索與救援。有見及此,在特勤隊伍顧問陳德勝醫生及周育賢醫生領導下,特勤隊伍管理團隊特別舉辦了「院前截肢術及擠壓綜合症處理工作坊」,以強化隊員在惡劣環境下進行醫療救援工作的能力。小隊多名醫生及護士去年曾參與在消防及救護學院舉行的五日訓練,及兩次長達36小時的模擬災難現場演習,以加強與特區救援隊伍隊員的合作。

醫管局全力支持全運會

特勤隊伍的目光亦會聚焦在年尾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全運會),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為賽事提供醫療支援。特勤隊伍現階段密鑼緊鼓地參與測試賽,以測試醫療服務流程及熟習場地中心的運作。在賽事正式舉行時,隊內的醫生和護士將會出勤,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醫管局特勤隊伍及總部重大事故中心同事,在完成第十五屆全運會鐵人三項測試賽後合照留念。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