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拆解蜂螫過敏

部分人被蜜蜂螫後,皮膚出現水泡,變得紅腫。 秋冬是行山好時節,惟本港近兩年都有人在郊外被蜜蜂螫中後不治。香港中毒控制中心平均每年錄得約100宗懷疑被昆蟲螫咬而到急症室求診的個案,大多數是被蜜蜂或黃蜂螫傷。大部分人被螫傷後徵狀輕微,皮膚會紅腫和疼痛;少數人會產生嚴重過敏反應,出現呼吸困難甚至休克,倘不及時處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徵狀:

被蜜蜂或黃蜂螫傷後的反應因人而異,傷口普遍會發紅、腫脹、疼痛和痕癢,徵狀會慢慢消退。部分人會在被螫後數分鐘出現過敏反應,一般徵狀為皮膚痕癢及出疹,嚴重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作嘔、暈眩、休克,甚至死亡。假若遭受大量蜜蜂或黃蜂襲擊,毒素有可能會在體內累積,產生嚴重中毒反應,誘發心臟病或中風。

即時處理方法:

蜜蜂的尾針有倒鈎,螫人後,尾針會連同毒囊留在人的皮膚上。患者可用卡片或信用卡沿著皮膚刮出毒囊,或使用眉鉗拔出毒囊,不宜徒手強行將針拔出,以免擠出毒液。黃蜂的針沒有倒鈎,螫人後不會留在皮膚上。之後可以用清水清洗傷口,並塗上止痕藥膏。

治療方法:

醫生可為有過敏病史的病人處方急救筆,以應對蚊叮蟲咬後的嚴重過敏反應。 醫生會提供支援性治療,如有需要,會為病人注射抗敏感藥、類固醇或腎上腺素。如市民已知對蜂螫有嚴重過敏反應,可諮詢醫生處方俗稱急救筆的一次性便攜式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在郊外被蚊叮蟲咬後,可即時向大腿外側注射腎上腺素,紓緩過敏徵狀,並立即報警求助。

注意事項:

郊遊時緊守行山禮儀,切勿騷擾動物、昆蟲或牠們的巢穴,避免觸摸植物。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