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引入磁波刀治原發性震顫

病人在接受磁波刀治療時保持清醒,醫生會請他畫圈或畫線,以評估手震是否即時改善。 陳先生患有原發性震顫,長年飽受手震困擾,寫字、觸控電話螢幕或端水杯等日常動作,都變得困難重重。他憶述:「有次在快餐店取餐,捧著餐盤的雙手不停發抖,才走了數步,餐盤上的飲料就倒了出來。」由於擔心開腦手術的風險,他選擇服藥減輕病情。隨著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引入全港首個「磁波刀」儀器,他上月在屯門醫院接受治療,並認為過程相對安全,無須開刀或植入裝置。治療後,他的左手顫抖即時消失,令日常生活質素得以改善。

陳先生接受磁波刀治療後,左手不再顫抖,能穩定地握杯倒水。 屯門醫院腦神經外科副顧問醫生何文傑(下圖)表示,原發性震顫徵狀包括手震,頭部或聲線顫抖,「這些症狀雖不危及生命,卻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例如病人因手震無法簽名、刷牙或刮鬍子等。」

「磁波刀」治療系統設置在屯門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為原發性震顫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何醫生解釋,磁波刀結合磁力共振和超聲波技術,透過聚焦最多1,024個超聲波束,穿過頭皮及頭骨,精準地消融丘腦內的靶點,「治療過程毋須開刀,磁波刀的『刀』實際上是指在腦內消融直徑數毫米的靶點。」治療前,病人需進行電腦掃描作頭骨密度評估,以確保符合特定標準,「若頭骨密度不太平均,超聲波束會反射,無法穿透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此外,如病人體內有與磁力共振不相容的裝置或患有幽閉恐懼症,也不適合接受磁波刀治療。

病人手震即時消失

治療當天,病人需剃光頭髮,接受局部麻醉,並以頭釘及頭架固定頭部位置。在進行永久消融前,醫生會先以低溫和中溫進行機器及臨床測試,同時利用實時磁力共振監察病人腦內溫度,以確保超聲波束精準聚焦在靶點,並達到最佳溫度,減低其他腦部組織的損傷。「病人在過程中保持清醒,我們會請他畫圈、畫線,以評估手震是否即時改善,並確認身體是否出現副作用。」何醫生表示,病人在治療時會見證手部顫抖突然停止的瞬間,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高興及難忘的時刻。

醫管局神經外科統籌委員會主席陳達明醫生稱,這次成功引入磁波刀儀器,是醫管局全體成員包括總辦事處、內科統籌委員會、放射科統籌委員會,以及各醫院聯網共同合作的成果,全港公立醫院的原發性震顫病人均可在屯門醫院接受磁波刀治療。他稱計劃逐步增加治療人數,預計兩年後每年能治療約30名患者。

陳醫生期望磁波刀能用於治療不同疾病,如柏金遜症,並正等待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使用磁波刀治療肌張力障礙,「醫管局服務將持續與時並進,相信未來能幫助更多病人改善生活質素。」

醫管局神經外科統籌委員會主席陳達明醫生(前排左三)稱,委員會在五年前開始籌備引入全港首個磁波刀治療儀器,希望惠及更多病人。旁為前主席張豐青醫生(前排中)及委員。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