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低場磁力共振加快診治急性中風

馬師浩醫生稱,低場MRI同樣有助診斷臨床徵狀不明顯的中風個案,使病人及時獲得適切治療。 急性中風千鈞一髮,若未能及早醫治,嚴重者可導致半身不遂、永久殘障,甚至死亡。威爾斯親王醫院(威院)去年引入低場磁力共振影像(MRI)儀器,加快診斷急性中風,力保病人倖免於下半生癱瘓在床。威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顧問醫生馬師浩稱:「病人從見醫生、做初步檢查、影像掃描到治療,都在同一間房、同一張病床上完成,除了減省不必要的病人運送,整個流程亦有望縮短至20分鐘內完成。」

急性中風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會令腦組織不能得到充分的養料和氧氣,每分鐘多達200萬個腦細胞壞死,繼而影響患者日後的活動和語言能力。全港每年有逾萬宗急性中風入院個案,當中八成屬缺血性中風,假如能夠把握黃金搶救期,即病人於病發四小時內接受溶栓治療,「每早一分鐘暢通栓塞的血管,減慢腦死的過程,病人日後復康之路就越容易行。」馬醫生說。

目前疑似急性中風病人送抵急症室後,需在院內不同地方進行一系列的臨床評估和檢查,包括電腦掃描,到病人確診為急性中風,並進行治療,整個過程平均需時66分鐘。

革新診治睡醒中風病人

威院引入嶄新低場MRI儀器,加快急性中風的診治流程。馬醫生解釋,MRI影像掃描能提供清晰腦部影像,提高診症準確度。低場MRI亦較傳統MRI具有多項優勢,其佔地較小,可靈活擺放,毋須安裝在配置特殊屏蔽設施的獨立房間;其低磁場的特性,使掃描腦部所需時間由原本約30至40分鐘,大減至僅三至五分鐘。低場MRI儀器現時放置於威院急症室的緊急中風診斷及治療室,疑似急性中風病人一抵院便直達此室診治,至12月中已處理45宗個案,「診斷成功率高達100%!」

去年12月初,71歲的鄺伯伯一朝醒來發現自己右半身乏力、行動困難,家人召喚救護車將他送到威院,經使用低場MRI儀器作腦部掃描後,醫生診斷他為缺血性中風,幸仍處於黃金搶救期,即時為他注射溶栓藥物。「整個治療過程很順暢,沒料到這麼快完成,很感激各位醫護人員努力醫治我。」鄺伯伯憶述。

病人鄺伯伯(右)在威院留醫四日後,獲安排轉送沙田醫院繼續復康治療,有威院醫生定期到院跟進其病情。 馬醫生指以鄺伯伯為例,他在前一晚12時入睡前未見異樣,翌日7時起床發現中風,即屬睡醒中風。按平常做法,會假設他已錯過黃金四小時,不符合作溶栓治療的條件。低場MRI可助醫生加快確認病人實際病發時間,及時用藥,提高康復成效,革新診治睡醒中風病人。鄺伯伯為腦幹中風,原大有機會半身癱瘓,幸及時獲得診治,經約一星期的預後治療,活動能力已大有改善。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