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推動聯網為本24小時「通波仔」

仁濟醫院內科顧問醫生鄺念邦(右)表示,增設心導管室後,病人毋須再轉介到其他醫院,能得到及時治療。旁為病房經理(心臟介入治療中心/心臟加護病房)黃嘉麗。 善款為建立及擴充醫療服務注入力量。仁濟醫院獲捐款在2022年增設心臟介入治療中心,為心臟病患者提供手術治療。隨著中心投入服務,九龍西醫院聯網去年開始提供聯網模式的24小時緊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俗稱「通波仔」手術)。「我們利用捐款添置先進醫療儀器並擴充服務,最終目標是病人及時獲得適切治療,挽救更多生命。」仁濟醫院內科顧問醫生鄺念邦說。

仁濟醫院未設心導管室及相關設備前,心臟病患者需轉送瑪嘉烈醫院或葛量洪醫院,手術由仁濟醫院的醫生執行,術後患者再送回仁濟醫院的心臟加護病房。鄺醫生稱:「當時每天都需要轉介一至兩名心臟病患者至其他醫院,我們一直都希望在本院設立心導管室。」

中心設置展示板,簡介通波仔手術的步驟。

病人毋須轉院加快治療

藉著仁濟醫院顧問局副主席羅嘉穗捐款,仁濟醫院在2022年成立心臟介入治療中心。中心設心導管室,配備高科技儀器,包括雙向血管造影系統、血管內超聲波診斷儀等等,提供不同的心臟病手術治療;原有的心臟加護病房遷至中心毗鄰,病床由四張增至八張。鄺醫生表示:「冠心病患者自此可在本院接受『通波仔』手術,毋須轉院,加快獲得治療,減低併發症和死亡率。仁濟醫院心臟介入治療中心暨加護病房每年處理逾500宗心臟病個案,較中心設立前需轉送瑪嘉烈醫院或葛量洪醫院的200多宗,上升逾一倍。」

同事需要照顧的病人增多,卻無礙服務質素。在中心入口處的展示板上,貼滿病人和家屬的感謝卡,有卡上寫著:「多謝醫護人員的細心照顧和耐心,即使非常忙碌,也一絲不苟。」、「感謝你們的救命之恩,你們是真正的英雄和天使!」病房經理(心臟介入治療中心/心臟加護病房)黃嘉麗說:「急性心肌梗塞病發來得突然,病情會迅速惡化,因此,病人家屬都很感謝醫護人員及時救助,讓一家人齊齊整整生活下去。」

中心內貼滿病人及家屬寫給醫護人員的感謝卡。 設立心臟介入治療中心不僅加強仁濟醫院的服務,亦助九龍西醫院聯網實現24小時緊急「通波仔」手術的目標。自去年6月起,瑪嘉烈醫院、明愛醫院和仁濟醫院的心臟科團隊合作,組成聯網「通波仔」團隊,確保非辦公時間有醫療團隊當值候命。

心臟病是香港常見的致命疾病,2023年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佔總登記死亡人數約13%。鄺醫生表示,面對醫療需求上升,計劃進一步加強服務,包括在人手及資源配合下,增加手術節數,縮短病人輪候時間,並引入更多不同類型的心臟手術服務。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