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雙向交流 醫療人才互取長

盼共同展開臨床研究

其間,蔡醫生特別感受到香港醫生盡力讓病人感受到關懷。「當向病人解釋病情後,我也會嘗試安慰對方,希望減輕他們的焦慮。」蔡醫生原先不諳廣東話,但為了與病人更好地溝通,來港後慢慢學習,診症時會以廣東話安慰病人:「唔使擔心啊!」
蔡醫生提到香港公立醫院一個獨特的條件:擁有內地尚未引入的內視鏡醫療儀器,「觀察本地醫生使用新儀器的經驗,有助我們日後在內地引進相關器材。」蔡醫生所屬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威院一直有學術交流,「今次親身到威院工作,令我有機會了解香港團隊如何收集有用的數據並發表高質素的臨床研究。」蔡醫生稱將鼓勵更多內地醫生來港交流。「兩地醫療人才互訪交流可了解對方醫療制度,為未來的深入合作奠定基礎,例如在科研方面,我們非常期待共同開展臨床研究。」
為罕見病取經

醫院管理局年初與北京協和醫院簽署五年合作協議,包括醫療專業與管理⼈才培訓等。吳醫⽣的亞專科是運動障礙,交流期間,她主要跟隨兩位分別專攻柏⾦遜綜合症和⾁毒素注射治療的教授,⼀起會⾒病⼈,商討病情,其餘時間則參與深腦刺激術⾨診,觀察醫⽣如何遙距「校機」。
吳醫⽣認為北京協和醫院學術性強,提倡「專病專看」,每種病症都有專家。該院腦內科有約40名醫⽣,每名醫⽣在兼顧常⾒病同時,都專注鑽研亞專科。此外,醫院與第三⽅合作的特殊抗體以及基因檢測效率很⾼,前者一般三⽇會有結果,後者約需三周,可為診斷某些罕見病提供重要參考。另外⼀些較新的⾎液蛋⽩檢測和治療,在研究基⾦資助下,合資格病⼈都有機會參與。香港的培訓則相對全⾯,以⽅便照顧各類⾨診病⼈。
吳醫⽣今次參加交流計劃,是想向專家學習,了解內地對罕⾒病的診治經驗,探索⽇後合作的可能性。「始終香港⼈⼝少,罕⾒病病⼈不多,基因檢測輪候時間也相對長,這是難得的機會可以接觸⼤量罕⾒病病⼈。」吳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