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逆風飛翔 威爾斯親王醫院越戰越勇

威爾斯親王醫院(威院)1984年成立以來,經歷不少歷史時刻,過程充滿挑戰,就由以下幾位「威院人」娓娓道來與威院的40載情誼。

「我在威院換過兩次腎,現時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回去覆診,加上我的兩個孩子都在這裡出生,感覺威院就像是我的第二個娘家。」1985年,年僅23歲的伍妙敏確診末期腎衰竭,急需換腎續命,幸得二妹捐腎,她在剛啟用一年的威院接受換腎手術,重獲新生。她指威院是教學醫院,既年輕又充滿活力,「除了病人得到救治,醫護也同時在學習、成長,病房氣氛熱鬧活潑,激勵了我對治療的信心。」

伍妙敏 2016年初,她再度患上腎臟衰竭,這次獲四妹捐腎相救。在換腎前做血液透析,亦即「洗血」的過程期間,插針的傷口卻一直滲血。「若流血不止,就需要停止洗血,影響換腎的進度。當時有兩個醫生不願放棄,連午飯都不吃,按著傷口整整一小時,才成功止了血。我覺得威院的醫護都很愛惜病人,特別是對長期病患,他們把我視作認識多年的朋友,讓我很有安全感。」

中央護理部高級護理主任廖日和(和哥)於1988年加入威院護校,畢業後加入外科。和哥謙稱日常工作平淡,事實是他曾親歷不少大事——2003年沙士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也是威院前線忘不了的過去。

廖日和 「8A內科病房同事相繼病倒,雖然我在外科,但醫院全民皆兵,所以我自願舉手上陣,可惜在8A病房工作一周後就染上沙士。」「肺花」發炎的情況日漸嚴重,未幾蔓延至兩邊肺部。為免家人擔心,和哥住院期間三緘其口,即使收到來電都推說工作忙碌,匆匆掛線。「我覺得穿起制服就有責任照顧病人;看到同事病倒只想伸手支援。在病情惡化時,我有想過會因此死去,但我沒有後悔做對的事。」

2018年,和哥調任至中央護理部。那年,一架雙層巴士於大埔公路翻側,造成19人死亡,威院接收大量傷者。「當日我趕到急症室看看有甚麼可以幫忙,發現不同專科的同事同樣趕到醫院,有些同事甚至是下班後看到新聞回來幫手,那一幕特別深刻、感動。」

威院副醫院行政總監張漢明醫生1996年加入兒科,最難忘雙非嬰兒潮的挑戰,不少內地孕婦到醫院緊急生產。「當時每天有20、30個本地和內地產婦待產,醫護不停穿梭新生兒部和產房。有些孕婦到埗前沒有做過產檢,增加了分娩風險和難度。我記得那時工作壓力很大,但在團隊互相支撐下,又成功跨越一關。」

張漢明醫生 守護市民健康40年,威院現正重建,以應付與日俱增的醫療需求,張醫生對未來充滿期盼。「我們與中文大學醫學院緊密聯繫,率先將創新科研於臨床實踐。感激同事多年來用心學習新技術,秉持『關懷以誠、服務至上』的精神,為病人爭取最佳治療效果。」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