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滾球「必勝法」:但求打好每場波

明愛醫院骨科及創傷科顧問醫生黃國豪(Ben)在源自法國、有逾百年歷史的法式滾球運動中,司職擊球手。球場上,他將金屬球擲向對手的金屬球,發出「轟」的一聲,成功將之擊退,他的球霎時靠近目標球,一分「落袋」。他說:「有時候明明領先,最後可能因無法適應天氣突然轉差而輸掉了。不求勝,但求打好每一場賽事,是保持良好心態的最佳方法。」

Ben 10多年前開始打保齡球,保齡球聯賽2020年因疫情停辦,他開始接觸草地滾球和法式滾球,現時一周七天都可以在球場捕捉他的身影。「我會提早上班完成工作,星期一至五下班後去打草地滾球,周末打法式滾球。我所有私人時間都用來陪家人和做運動。」他笑道。

打球時,球手必須站在圈內發球。 當Ben脫下白袍、踏上法式滾球場,他的身分就是隊長,在他眼中,工作和運動都有著共通點。「臨床工作或打球都強調團隊合作,我需要了解各人特質,安排合適的崗位讓他們發揮所長。」法式滾球講求高度專注和耐性,並著眼全局部署,身為骨科醫生對打球技巧亦有幫助,「例如出球時,我知道如何『lock死』肩膊或手部可令動作更穩定,提高擊球準繩度。還有前後腳怎樣用力,腰如何擺幅可避免受傷。」

觀察對手表現臨場部署

法式滾球的場地可以是草地或沙地,但賽事一般都在沙地舉行,沙石大小會影響金屬球著地時的摩擦,下雨也會令沙石變濕難打,加上每個場地的沙石分佈不同,因此球員的適應力必須很強。「我們亦會觀察對手的臨場表現,各帶一套擲球和擊球的專用球到場,針對對手的強弱項來決定策略。」

距離目標球jack最近的一隊可得分,是故需即場量度金屬球和jack的距離。 他曾到海外集訓、參加友誼賽,深知人外有人。「打輸了當然覺得氣餒,但自己要學會平衡心態,不要一味求勝。擊球率低便多練習,唯求打得更好,打好每場比賽。」

法式滾球老少咸宜,幾乎任何地方都可以是球場,但香港仍屬起步階段。Ben成功鼓勵朋友一起打球,他最希望將法式滾球推廣至中小學,協助在校園內興建場地,讓小朋友自小認識這項運動。

練球有功,短短四年間,Ben(右二)已獲得兩項公開賽冠軍。

規則:

  1. 比賽分為兩隊,每隊最多三人
  2. 比賽開始前先擲出目標球,盡量將金屬球擲近目標球
  3. 距目標球最近的一球可得一分,累積13分的一隊勝出

訪問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