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抱石精神:先學跌 再登頂

明愛醫院外科駐院醫生湯芷晴(Clara)大學時期開始接觸抱石,一試愛上,更於四年前入選港隊。在抱石場內,只見她專注盯著牆上色彩繽紛的岩點(Hold),思考一會後,靈活地向上攀爬,看起來毫不費力,卻是無數次「墜落」的學習成果。

「初學抱石的人,大多懂得爬上去,但其實更要學識跌。」Clara邊說邊示範。抱石是運動攀登的一種,可以在戶外大型天然石或室內人工抱石場進行。與攀石最大的不同在於抱石不需繩索等安全措施,只要抱石鞋和止滑粉,即可攀登約四米高牆面,下方會鋪設足夠厚度的軟墊以策安全。「起步前先分析路線,衡量自己的能力以及思考從高位掉下時的落地動作。抱石不止是臂力的運動,也講求平衡和身體協調,趣味在於可以用不同方式完成同一條路線。」

Clara正參與基礎外科訓練,又是香港攀石隊成員,一周至少練習四天,她笑言人生就是工作、抱石兩邊走。通宵候召後下午一、兩點下班,她會先回家睡幾個小時,到晚上六、七點再出發抱石。「中途買個麵包充飢,我利用吃飯和休息時間去抱石,體力上辛苦,但因為是做喜歡的事,我覺得值得,再辛苦都會堅持。」

永不言敗的抱石精神

外科訓練包括處理小型手術的開刀、縫針,也要參與大型手術,例如拿著把手術切口撐開的彎鉤等,就不怕密集的抱石會傷手嗎?「我熟悉哪些動作容易拉傷手指,就不會重複去拉緊肌肉,反而會選擇其他路線,避免受傷。而且抱石講求大組肌肉的協調,還可以訓練耐力。」

Clara曾多次於本地及外國個人賽獲獎,包括去年在香港抱石錦標賽公開組勇奪季軍,但她最深刻的莫過於2022年代表香港出戰馬尼拉抱石亞洲盃贏得第四名。「人生永遠都會有所追求,因為永遠都有未挑戰成功的路線;但就港隊來說,我已經達成出賽目標,當然希望有更好的成績,但我覺得盡力過就足矣。」她的工作目標同樣明確,「爸爸是消防員,曾因工燒傷要植皮。外科手術可以幫人回復本來的生活,加上我喜歡事事親自動手,所以很早就決心到外科工作。」

旅遊時,Clara愛以攀爬的腳步認識不同國家,圖中位於希臘卡林諾斯島。 她續說,抱石不止有助紓緩醫院工作壓力,更改變她的人生觀。「攀爬時,我們會挑戰極限,所以跌落墊的次數往往多於爬上頂的,我學會即使失敗了,跌下來都不輕易放棄。最重要是從失敗中學習,分析錯誤並避免重蹈覆轍,這種態度工作如是、人生如是。」

不同顏色的岩點代表不同難度的路線,貼紙上數字越大,難度越高。
訪問短片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