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拆解耳念珠菌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在今年首季發表報告指,耳念珠菌已在美國一半以上的州份傳播,2021年感染個案更大幅飆升95%。而在香港,自2019年出現首宗個案,截至今年8月底累積逾500宗個案,大部分屬於無感染徵狀帶菌者,患者年齡介乎20歲至101歲。耳念珠菌無疑成為全球公共衞生議題,亟需採取積極行動。

Q1: 甚麼是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是念珠菌的一種,具多重耐藥性,對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氟康唑、兩性黴素B的耐藥性高達90%。耳念珠菌容易在醫療機構擴散,可在環境中存活數個月,一般消毒劑未必可以完全消滅,以往標準實驗室化驗方法也難以鑑別,容易被誤診成其他念珠菌。約一成帶菌者會受到入侵性感染,死亡率達三至六成。全球首宗個案於2009年在日本發現。

Q2: 哪類人較易受感染?

免疫系統受損、患慢性腎病、糖尿病、長期入住深切治療部、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長期服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藥物人士、近期曾接受血管和腹部手術、使用入侵性醫療儀器如中央靜脈導管、術後引流管和導尿管的病人,都較易受感染。

Q3: 傳播途徑?

耳念珠菌可以透過接觸受污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而傳播。故此,實施感染控制措施能有效防止耳念珠菌的傳播,包括保持良好的手部衞生及環境衞生。

Q4: 有甚麼徵狀?

耳念珠菌可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鼻孔、外耳道、傷口和尿道等發現,病人可以帶有該菌而沒有出現感染症狀,部分病人可能出現感染情況,例如傷口感染、尿道感染、甚至菌血症。
{{ item[lang + '_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