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返回頂部

保齡球球探助殘障者打出新生

「很多人問,打保齡球只是『碌』個波出去,怎算是運動?」球齡30年的明愛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郭文亮(郭sir)娓娓道出箇中學問:要投出一個10多磅重的保齡球並擊中球瓶,除了講究體能,更是心智上的拼鬥,短時間內計算持球角度和投球手法,還要觀察球道變化和場地光線等影響,才可打出完美的「strike(全倒瓶)」。打保齡除為了消閒,更賦予殘障者第二人生。

打保齡球需短時間內計算持球角度和投球手法。 郭sir自1997年開始參加公開比賽,贏過不少獎項,他在2006年開始舉辦的醫管局保齡球大賽曾取得六屆個人賽冠軍,並負責籌辦醫管局和九龍西醫院聯網保齡球活動。他指保齡球在醫管局雖不算最熱門運動,但有長期忠實擁躉。隨著疫情過去,大型運動比賽復辦,他期望更多同事參與:「打保齡球可以歎冷氣,不限高矮肥瘦,新手更易有成功感。只要有熱情,打到70歲都可以勝出比賽!」

考牌做教練 發掘傷殘運動員

堅持參與保齡運動多年,除了出於熱愛,郭sir更視其為畢生使命。他成為物理治療師後一直在中國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為運動員做傷殘級別鑑定。2000年代,本港開始籌備殘疾運動員的保齡球賽事,他為此考取教練牌,並到海外與其他地區代表開會商討賽制。此後雅加達亞殘運以及東南亞和澳洲等地的國際賽事,他均有陪同殘疾運動員出戰。

郭sir(右)剛於10月陪同港隊代表出戰新加坡殘疾人保齡球國際賽,勇奪兩銀四銅佳績。 郭sir說,身為物理治療師有助他更了解殘疾運動員,「我在院內的工作是跟進受傷或殘障病人,幫助他們復健,因此十分了解他們的身心需要,甚至有不少運動員也曾是我的病人。」郭sir表示,有些年輕病人會因傷患而一蹶不振,但運動能重燃他們的人生希望,「不少同事也會轉介有潛質的病人,我鼓勵他們傷患不是生命的全部,日後可嘗試參與體育訓練,不只是保齡球,任何運動也可以。」

從教練再化身「球探」,郭sir認為最感動時刻是看到昔日意志消沉的病人,最終站上頒獎台,接受觀眾的掌聲。「球溜歪了,下一局可以重來,甚至打得更精彩,我經常以此鼓勵病人,也令我延續對保齡球的熱愛。」

九龍西醫院聯網早前復辦保齡球賽,郭sir鼓勵更多同事打保齡球。
{{ item[lang + '_title'] }}